一份新報告顯示,有19%澳洲人在每次上廁所時都不會洗手,42%的人在接觸食物之前並不一定會洗手。
食物安全資訊委員會(Food Safety Information Council)就澳洲人的洗手習慣發布最新報告。發現有19% 的澳洲人每次上廁所時都不洗手。近一半(42%)的人承認他們在處理食物之前,並不一定會洗手。
報告發現了什麼?
報告調查 1,229 人的洗手習慣。
發現女性在如廁後的洗手習慣,做得比男性更好,有 80% 的男性表示他們每次都會洗手,而女性則為 83%。
只有 55% 的男性在接觸食物前會洗手,而女性比例為 62%。
年齡似乎也有影響。 34歲以下的人中,69%的人每次上廁所時都會洗手。 65 歲以上,這一比例升至 86%。
雖然當中的差異,如男性和女性洗手習慣,其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但差異原因仍不清楚。
大家為什麼不洗手?
公共衛生資訊通常集中在如何正確洗手。但關於有多少人真的會跟從的研究卻較少,亦沒有去了解洗手不使用肥皂和水的人的原因,令洗手的重要性可能無法有效地傳達。
印度的一項研究針對這個問題,了解學生有關洗手的障礙,發現91%的受訪學生「疾病威脅感知」較低,即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如廁後不洗手會帶來生病的風險。
有趣的是,46% 的兒童表示,無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細菌,是最大的障礙之一。但 72% 的人表示,如果他們的朋友洗手,他們也會洗手。
報告發現女性在如廁後的洗手習慣,做得比男性更好。 Source: Getty / Majority World/Universal Images
有哪些風險?
尿液和糞便中含有數百萬個細菌,尤其是糞便,每克含有超過1000億個細菌。
當你使用廁所並觸摸浴室表面時,會沾染到細菌。那些上洗手間後,不洗手的人,離開時會帶走這些細菌,細菌會沉積在他們接觸過的表面上。
你自己可能不會生病,但你卻增加了細菌的傳播。可能會增加其他人感染和患病的風險,包括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老年人和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人。
煮飯和吃飯前洗手也很重要,而風險是雙向的。如果你的手上有致病細菌(可能是因為你上完廁所後沒有洗手),細菌可能會轉移到食物中,跟著會繁殖,甚至產生毒素。吃了這些食物的人可能會生病,通常會出現嘔吐和腹瀉。
另一方面,有些食物在烹飪前,本身就有細菌,例如生家禽中的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如果在處理這些食物後不洗手,則可能會將細菌轉移到其他地方,並有傳播感染的風險。
該如何洗手?
請遵循以下三個正確洗手的簡單技巧:
- 弄濕雙手,用肥皂充分揉搓至少 20 秒,以產生豐富的泡沫,不要忘記手指與手指的間隙和指甲下,你可能需要使用指甲刷
- 以流動的水沖洗乾淨,去除手上的細菌
- 用乾淨的毛巾徹底擦乾雙手至少 20 秒。用濕手觸摸表面,會促使細菌從表面傳播到手上。
要用洗手液嗎?
如果沒有流動的水,請使用酒精類洗手液,能迅速滅活多種細菌,使它們不具傳染性。洗手液可有效對抗多種細菌和病毒,這些細菌和病毒可引起許多常見的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
然而,如果你的手被有機物弄髒——例如血液、糞便、肉、沙子或土壤——洗手液就不會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用肥皂和水清潔雙手。
洗手有點像繫安全帶——每次上車時都要洗手,而不只是在「計劃」發生事故的日子裡洗手。最重要的是,洗手是一種簡單、快速的干預措施,只要你有做,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有好處。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