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Dad網絡釣魚詐騙】雪梨港人中招 損失近萬元

新州警方多元文化社區聯絡主任李小蘭接受SBS中文訪問時警告,每日都有新的詐騙訊息在社交平台散播,進行網絡釣魚,大家要抱懷疑心態,來防止被騙蒙受金錢損失。在雪梨居住的香港移民Jim,就在社交平台,墮入「Hi Dad」網絡釣魚陷阱,遭騙去接近一萬元。

雪梨香港移民 Jim 在社交平台誤以為兒子求助,遭騙去接近一萬元。

雪梨香港移民 Jim 在社交平台誤以為兒子求助,遭騙去接近一萬元。 Credit: supplied/ Jim

80年代從香港移民澳洲的Jim向SBS中文展示在社交平台收到的詐騙訊息時表示:「當時看到Hi Dad , 與兒子在社交平台通訊時的稱呼一樣,覺得親切。」

詐騙訊息親切

訊息說,因為電話跌壞,現在用新電話號碼,可以存檔,最後並問:「are you at home(你在家嗎)?」
Hi Dad 詐騙信息,對方用語親切。
Hi Dad 詐騙信息,對方用語親切。 Credit: supplied/Jim
Jim表示,他兒子也通常會這樣問,加上新電話號碼最後兩個數字,與兒子原來電話號碼最後兩個數字相同,所以當時完全沒有懷疑。

有網上華人社群有不少帖文指,都收過陌生電話發出的英文訊息,開頭以「 Dad and Mum」稱呼。

李小蘭:應對陌生電話具戒心

新州警方多元文化社區聯絡主任李小蘭就指出,這個詐騙訊息,漁翁撒網在社交平台撒播,很多人都收過。

她說:「尤其是不認識的電話,一定要有戒心,如果僅僅是訊息,連聲音也聽不到,即使對方說是至親例如妻子丈夫,也要自己再打電話去澄清確認。」

「太攰」防範降低

Jim去年6月收到以為是兒子,在社交平台傳來的訊息。

他說:「平時好小心」,當日因為「太攰」所以防範降低。

Jim表示,當日太太晚上坐飛機到香港,他忙於幫太太上網,根據香港的防疫規定,提供資料及下載所需程式。

「該(詐騙)訊息在下午收到,當時太忙回應兩句,而對方顯得完全不急。」

Jim說,因為家中的寵物狗對電話鈴聲非常敏感,會狂吠,所以兒子結婚後搬走後,多數在社交平台發訊息聯絡,很少用電話溝通。

當日Jim送太太到機場後,回到家再收到訊息,對方指正將舊電話資料轉到新電話,並且問,「你忙嗎?」「可以幫我做些事情嗎?」

Jim 說,兒子在訊息也會這樣講,所以完全沒有懷疑。

一小時內轉賬近萬元

跟住對方就傳來訊息,指有兩筆錢要過數,但因為新電話,沒有原有銀行程式,在電話與電腦都做不到,問可否幫忙轉賬,又說翌日一定還錢。

由於以前兒子也曾經要求幫忙付款轉賬,Jim說,毫不猶豫就按訊息指示,將4,454元轉到指定銀行戶口,之後並按以前幫兒子轉賬慣例,將轉賬記錄發給對方。

大約半小時後,對方又傳訊息,指剛剛看到電郵要支付多一筆錢。Jim也再按訊息指示,試圖將7,621元,轉到指定銀行戶口。

「當時發覺未能轉賬,原來已經超過自己定下每天最多過數1萬元的上限。」

Jim當時就回覆,因為超過轉賬每日上限,建議轉5,521元,對方也答應。

到翌日早上,Jim與同住的女兒提及前一晚轉賬來龍去脈。

「女兒聽後,不動聲色返入房,原來打電話查核。」

女兒澄清才知受騙

Jim說,女兒後來告訴他,哥哥並沒有換新電話後,就知道自己受騙。

Jim的兒子當時已經上班,立即請假,與Jim一起到銀行,銀行方面就表示已經轉賬,對方並即時將錢調走,戶口名字相信可能是虛假,無法幫忙。

「我們當日也到區內警署報案,當值警員說這類詐騙在澳洲非常普遍,全澳每日有3,000 至4,000宗。」

Jim說,當值警員表示此類網上訊息詐騙,很難查案,建議到聯邦網上安全中心(Australian Cyber Security Centre)網上罪案舉報網頁ReportCyber報案,提供資料。
網上罪案舉報網頁ReportCyber。
網上罪案舉報網頁ReportCyber。 Credit: internet

警方難追查騙徒

新州警方多元文化社區聯絡主任李小蘭解釋,網上詐騙是很難追查,尤其是社交平台訊息,電話可以隨時改,甚至可以透過漫遊在海外操作。

她並建議,也可以在澳洲及競爭消費者公署(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的詐騙監測網頁Scamwatch舉報詐騙,以及是否蒙受損失。

李小蘭又指出,警方也會較注重宣傳,要大家注意避免成為詐騙受害人。
最重要是(對陌生)訊息、電話等,懷疑…稍微不正常,要澄清…不需要急,要等(確認事實)。
新州警方多元文化社區聯絡主任李小蘭
她提醒說,很多時詐騙電話或訊息,都顯得很急,如果未想清楚就過數轉錢,知道時都是太遲,無法追回被騙的金錢。

李小蘭又重申尤其涉及金錢,最好自己打電話核實,自己是否認識對方。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去年8月公布,去年頭7個月,全澳超過1,150人墮入被稱為,損失達到260萬元,大部份騙案在2022年6月及7月發生。

Hi Mum 詐騙全澳逾千人中招

公署指出,被稱為「Hi Mum」或者「冒充家人」的詐騙,詐騙者通常在社交網站 WhatsApp 與受害者聯繫,冒充是家人或朋友。

詐騙者會聲稱手機遺失或損壞,正在使用新號碼作為聯絡,一旦與目標建立融洽關係取得信任,詐騙者就會要求提供個人資料,例如用於他們社交媒體資料的照片或金錢,要求幫助緊急支付賬單、承包商或更換手機的費用。
李小蘭就指出,詐騙的手法,層出不窮,有時甚至回應「是」,也可能會導致財務損失,所以不認識的來電,或社交平台的訊息,最安全是不理會。

她並提醒,有不少詐騙,訛稱例如稅務局等的政府機構,要點擊入鏈接。

Jim回憶表示,之後對方繼續傳來訊息,話要幫手過數8,348元,「當然沒有理會」。

當時過了大約一星期,Jim接到網上罪案舉報網頁ReportCyber電郵,指舉報電話似乎曾經在布里斯本活動。

Jim指出,從第一次接到對方發訊息,之後10多日看到帳戶,查看時間有更新,但之後就停頓,應該沒再用有關電話號碼。

「(電話號碼)是犯罪工具,用完即棄…錢是追查不到。」

經過被騙,Jim及家人在溝通上都非常謹慎。
任何重要事,會見面講,或者打電話確認。
被騙雪梨香港移民 Jim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7 January 2023 8:34pm
Updated 17 January 2023 8:52pm
By Wyee Yeu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