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詞彙:取消文化

argument loud discussion conflict bad nagging relationship arguing communication blocking megaphone annoyed upset yelling screaming fighting talking break up blame rude behavior conversation disagreement frustration attitude table furniture chair sharing

Source: pxhere.com/ mohamed hassan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另人與人和國與國的關係變得複雜。近年網上發起一種抵制行為,稱為「取消文化」。


因說了或做了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論或行為,就被各種輿論抵制,令其工作機會甚至其網路影響力「全被取消」。今日鐳射全方位張艾利和大家探討一下這種社交媒體的另類文化。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指在網上發起的抵制行為。社交媒體上常見知名人物或企業因為說了或做了一些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論或行為,然後就被各種輿論抵制,其工作機會、商業代言、企業贊助,甚至其網絡影響力「全被取消」。有些人把取消文化形容為網絡羞辱或網絡暴力,但兩者又不完全一樣。

網絡羞辱或網絡暴力比較負面,但取消文化主要是被抵制的對象發生了或被人挖出來曾經做過引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行,「取消」的目的,是讓被抵制的對象受到懲罰。甚麼樣的言行會讓知名人物「被取消」呢?過去的例子包括涉嫌性騷擾或性侵,或其他涉嫌犯罪行為。還有一些與種族主義或反同性戀相關的言行,也會讓人成為網絡上被取消的對象。

近年來由於「取消文化」盛行,漸漸開始有些人站出來批評此現象,引發人們恐懼心理;一不小心動輒遭罪,上綱上線遭到網友群起攻擊。究竟言論自由重要?還是個人私隱重要?或者,公義才是最重要呢?有人批評「取消文化」縮小了表達個人的言論自由,對於差異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很多人擔心如果不小心說錯話,一生命運可能就此永遠改變。

最近,包括《哈利波特》作家JK羅琳,魯西迪(Salman Rushdie)等150名作家和學者發表聯名信譴責「取消文化」危害言論自由。他們說,社交媒體的確能提升社會正向改變,但是不能因為取消文化而失去公開辯論的環境。聯名信還表示,「公開羞辱、集體排斥、盲目的道德觀」無助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理性辯論。

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向全球183個國家的外交代表演講,談及多邊外交中的信任危機時,他提到目前網絡世界流行的取消文化是一種「單一思維」模式;用現代人的審判眼光來看過去的事件,並希望改寫過去。他對此警告,任何歷史情況都必須按照那個年代的理解來解釋。外交上,必須具有真正的包容性,不是取消、而是珍惜在歷史上造就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與感受。有人質疑「取消文化」是剝奪言論自由空間!方濟各表示,取消文化以一種「意識形態殖民」的形式,入侵許多圈子和公共機構,不給言論自由留下任何空間。他抨擊許多公共事務討論,受到一種拒絕「人類自然基礎」,也拒絕「構成許多民族身份的文化認同」的專制心態所支配。方濟各的演講以義大利語進行,唯獨談到「取消文化」時,他用了英語「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的爭議在英美等英語系國家尤為盛行。方濟各引用譴責針對新冠疫苗「毫無根據」的錯誤訊息和意識形態為例,並表示支持國家的正確疫苗政策,醫療保健應視為道德義務。

如果在社交媒體上,揭露某人的錯誤言行,可能自我感覺良好; 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像法官一樣判斷別人的所作所為。明顯地,取消文化錯誤地賦予人類判斷他人的權力。做錯了一件事,說錯一句話的人,是否真的十惡不赦呢?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