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照亮更多暗淡角落】澳洲華人尋求心理援助究竟有多難?

在澳洲,有部份華人可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問題。 在SBS中文的訪談中,有華人每月都會進行心理諮詢,稱「就像去健身室一樣」;但同時有華人,雖受心理問題折磨,卻沒有或不知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unnamed1.png

布里斯本的華人心理師表示,處於不同階段的華人群體都有可能面臨心理健康問題。 Source: Supplied, SBS, Pixabay

為何沒有接受心理諮詢?

留學生Alice(化名)剛從昆士蘭科技大學畢業。 2022年末,因學業壓力困擾,她曾四度因情緒失控而被救護車送至醫院急症室救治。

她告訴SBS中文,自己的情緒崩潰,很大程度是因為長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疏忽。
之前有人推薦我去學校接受心理諮詢(輔導),但是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又是因為學業掛科(不合格)導致的心理壓力,會覺得有點不敢面對學校,因此就一直沒有去看心理醫生。
畢業留學生Alice
Alice並非唯一一個持有這種想法的人。

如何「撐過去」?

在布里斯本內城區一家心理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學家的黃超(Iris Huang)是澳洲醫療從業人員註冊協會(AHPRA)的註冊臨床心理主任督導。

黃超告訴SBS中文,從她所了解的數據來看,非華人群體做心理治療的脫落率(問題未解決前終止治療比率)比華人群體低一點。
1.jpg
臨床心理學家黃超 Source: Supplied
她分析,原因之一是由於對心理問題及治療的不了解甚至誤解,許多華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往往會低估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作用。

黃超表示:「有時候來訪(者)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覺得應該自己調適,認為很多心理症狀需要自己『挺過去』,而這樣往往讓一些心理問題越拖越嚴重」。

她還提到:「我們做心理治療時,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諮訪關係。」

「假設來訪(者)不相信心理治療會有幫助,作為心理治療師,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與來訪(者)解釋心理治療是做甚麼的,有甚麼作用以及局限性,這有時會加大治療的難度。」

不同人生階段面臨哪些心理衝擊?

黃超介紹,前來問診的客戶中,許多都有移民背景,以歐洲裔移民與亞裔移民居多,其中在澳的華人群體,包括新移民、持工作簽證者和留學生也佔很大一部份。

她說,處於不同階段的華人群體都有可能面臨心理健康問題。

談到留學生時,黃超認為,其主要問題是迷茫,因為他們面臨的是一種不安定的生活狀態,如何拋棄舊的模式在新環境建立自己的圈子,以及畢業後如何選擇,都會令其感到迷茫無助。
工作之後很多就是職場、婚姻生活的心理訴求會比較多。 而被新移民子女從中國接過來的中老年其實是很脆弱的一個群體,很多人是為了家人團聚留在這裡,但其實也不一定就過得很開心,甚至因為文化、語言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來澳後會過得更孤獨一些。
臨床心理諮商師黃超

進行心理諮詢「就像去健身室一樣」

塔州華人社工王彥琦(Yanqi Wang)便是因工作需要而尋求專業協助。

她告訴SBS中文,她每月都會進行心理諮詢,這 「就像去健身室一樣」,令其能保持良好狀態。
20240322(1).jpg
華人社工王彥琦 Source: Supplied
王彥琦目前在荷伯特一家高齡精神健康醫院工作。 由於職業性質,她已養成定期心理諮詢的習慣。
我工作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社會邊緣群體,對我們來說,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十分重要,只有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比較專業地為別人提供幫助。
華人社工王彥琦
此前,她曾嘗試多次尋找適合自己的臨床心理學家。

王彥琦提到,作為移民、留學生群體,可能會有一些較獨特的壓力或創傷,例如世代創傷及種族歧視等議題。 考慮到語言文化背景和成長經驗等,她認為華人臨床心理師可能會與華人移民更好地共情。

如今,她已在雪梨找到適合自己的華人臨床心理師,以電話遙距醫療接受諮商服務。

不同觀念的掣肘

2022年7月,澳洲統計局發佈關於全國心理健康與福祉研究報告,有關數據顯示有43.7%的16至85歲的澳洲人在其生活某個時期曾有心理障礙。

2022年8月,澳洲衛生與福利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發佈有關文化和語言多樣化人口的健康狀況報告,當中提到,這些群體在使用醫療保健系統時面臨的障礙,可能包括語言和文化障礙。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問題遭受污名化,會避而不談,也令一些人對尋求心理支持深感猶豫。

在語言需求方面,2023年1月初,新州政府宣佈開通澳洲首條多元文化心理健康熱線,已註冊的雙語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將以中文等多達30種語言提供支援。
2.jpg
教育與發展心理師蘇珊玲 Source: Supplied
而在文化方面,教育與發展心理學家蘇珊玲(Elaine Su)告訴SBS中文,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於心理求助有著不同觀念。

蘇珊玲目前在布里斯本一家心理診所就職,主要致力於兒童過動症、自閉症的診斷與治療。

她提到,有的父母雖然很愛子女,但有時會因為不了解各項兒童發展指標,而沒有及早發現子女發展遲緩的跡象;有時有些家長得知子女有類似跡象,也可能沒有意識到嚴重性,從而錯過介入的最佳時機。

她說,有的家庭是「到孩子入讀小學時才發現孩子存在語言遲緩、無社交,學習困難等跡象,才會送到相關機構進行諮詢及治療」。
有些家長對心理健康也會有一些相應的刻板印象,認為自己的小孩並沒有甚麼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要去看心理醫生。
教育發展心理師蘇珊玲

尋求心理援助的渠道

對心理援助渠道的不了解,也是一些華人面臨的障礙之一。

黃超提到,由於與本地居民的接觸傳媒習慣不同,加上語言溝通的阻礙,許多華人不了解在澳尋求心理治療的管道。

Alice便提到,她「不知該去哪裡找華人心理醫師」,有時她會到社交媒體平台去尋找中文服務的醫師資源,但不清楚是否「正規」。

對於問診管道,臨床心理學家黃超建議,第一步可先在預約家庭醫生(GP),然後轉介。

她說:「如果客戶有類似幻聽、幻想等更嚴重的症狀,那麼可能會優先被轉診到精神科診所去做一系列藥物的干預,幫助客戶將這些症狀緩解下來,然後再被轉診到心理師或心理學家處。」

針對青少年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家蘇珊玲介紹,每個社區都會有政府承辦的兒童健康中心(Child Health Service),設有護理師、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

她建議:「家長可以直接向所在社區的兒童健康中心打電話預約問診,擁有兒童專科背景的工作人員會先進行免費檢查,如需進一步干預或治療,會被相應轉診。」

此外,打電話 131 450 可獲得 TIS National 全年每天24小時提供的即時電話傳譯服務。

心理治療與醫保

費用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話題。

Alice覺得「一直覺得諮詢臨床心理學家費用還蠻貴的」,「有些捨不得花錢」。 她表示並不知海外學生健保可以報銷心理諮商的費用。

對此,黃超說:「很多華人來訪,特別是留學生,並不了解他們目前已有的『國民保健』(Medicare)或者私人健康保險是有包含心理治療的部份報銷的。」

蘇珊玲則介紹,家長可以帶子女直接去看兒科醫生,開立具有關兒童發展症狀的證明,7歲以下兒童的家庭可以向政府申請相關干預輔助資金。
3.jpg
黃超目前就職診所的診療室。 Source: Supplied

「許多暗淡角落會被照亮」

如今,黃超和蘇珊玲正致力於促成與一些華人全科醫生(GP) 的合作,希望一起幫助有需求的問診者。

蘇珊玲說:「無論是兒童還是家長因我的諮詢發生了哪怕一點點的改變,對我來說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都是一種前進的動力」 。

黃超表示:「有一些來訪者經過心理治療走出低谷、變得越來越好,重新迎接他們的人生。我會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原本暗淡的角落會被照亮,這些瞬間對我來說十分美好珍貴。」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22 March 2024 5:03pm
By Grace Zha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