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Umair Abdullah)在印度長大。
在他的父親離開他的母親去了另一個家庭之後,烏麥爾注意到,房子裡開始堆起了無用的東西。
他向SBS時事專題節目Insight透露:「我媽媽過去喜歡雜亂,有很多東西,而且一直在囤積東西。」
「她就像在進行購物療法,那讓她開心。」
同樣,安德魯絲(Vicky Andrews)童年時,她的家裡很乾淨,但也堆滿了雜物。
她對Insight說道,「因為大量的雜物,我甚至連自己的臥室都很難進入……我臥室裡的櫥櫃都是我媽媽的東西,不是我的。」
她回憶起在學校朋友面前,試圖隱瞞媽媽的習慣時的尷尬。
「即使我邀請你來家裡,即使你能找到沙發,你也坐不下來。」
「這導致我和我母親之間有很多爭論,因為我批評她的這種生活方式。」
安德魯絲表示,童年時期在學校朋友面前,試圖隱瞞媽媽的習慣是很尷尬。 Source: Supplied
是甚麼導致囤積行為?
據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估計,全澳大約有2%到6%的人,可能患有囤積障礙。
這種狀況讓患者感到恥辱和羞愧,不僅令患者嚴重困擾,也會給他們的親人帶來壓力。
科萊特(James Collett)是研究依戀問題的心理學家,他曾對囤積問題進行研究。
他說,人之所以會對自己的財產產生依戀,是因為他們認為那些物品有助於定義自己。
科萊特向Insight指出:「有時候,我們會把事情抓得太緊,有時我們也會把東西推得太遠。」
詹姆斯表示,重要的是,要質疑自己對財產的執著,是在幫助自己還是在傷害自己。
追求極簡主義
六年前,阿卜杜拉決定不再像媽媽那樣追求物質至上、雜亂無章的生活。
阿卜杜拉六年前移居澳洲後,決定不再像媽媽那樣追求物質至上的生活。 Source: Supplied
這幫助我設計了我自己的極簡生活,我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移民阿卜杜拉
如今,他優先考慮必需品和物品的質量,而不是物品的豐富,他喜歡自己整潔的家居。
「當我搬家的時候,我甚至沒有床架。我一開始只是在地板上放了張床墊。」
「因為我擁有的物品較少,家居看起來很大,很寬敞。」
物品少了就感到家居寬敞。 Source: Supplied
「但是你必須問自己,這件東西真的為你的生活增添價值嗎?」
變成「強迫購物者」
安德魯絲在雜亂家居中長大,成年後成為強迫購物者。
她說:「離開商店時,我經常會挎著好幾個袋子,而我甚至都不知道裡面裝的是甚麼。」
一回到家,她就會發現自己買的東西是她根本不喜歡或不需要的。
「但是幾個月後,我還是會回到商店再次購買。」
安德魯絲說,她的消費習慣意味著家庭無法存錢,去做更大、更有意義的投資(如度假或房屋翻修)。
直到在離婚的過程中,她才意識到自己究竟有多少不必要的東西,她藉此機會整理和縮減。
她說:「我和前夫坦誠溝通,關於我們各自的需求以及在我們生活下一階段,甚麼會使我們快樂。」
安德魯絲將離婚視為一次整理雜亂的機會,現在住在小得多的住所但更幸福。 Source: Supplied
「我們到處都有可以轉換用途的家具。」
「這是我歷來的最美麗、最自由自在的經歷。」
「我再也不會回去了。」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