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養蜂蜜語】疫情造就 在澳華人業餘養蜂「三贏」

全澳業餘養蜂人目前大約47,000人,比疫情爆發前人數大幅增加接近六成。SBS中文訪問兩位分別在墨爾本及黃金海岸的華人業餘蜂農,他們不約而同在疫情期間,享受後院養蜂的樂趣。

第一時間睇下囝囡⋯⋯一切安好。
黃金海岸業餘蜂農陶惠昇
這是陶惠昇Brian遠遊後剛回到在黃金海岸Southport的家時,立刻在社交媒體發出的帖文。

他口中的兒女,指的是自家後院養著的十萬隻小蜜蜂(honey bees)。 他從開始時在後院有第一窩自來蜜蜂後,現在已經發展到有五個蜂箱,成為業餘養蜂人。

根據澳洲蜜蜂行業議會(Australian Honey Bee Industry Council)的統計,全澳註冊業餘蜂農過去幾年大幅增加,尤其疫爆發後更飆升。 
retirement age 副本 graphic.jpg
疫情爆發後,全澳業餘養蜂人士大幅飆升。 Credit: SBS Chinese/ Kate Chan
議會的年報數據顯示,註冊業餘養蜂人士在2019年有大約28,000人,在2022年增加至約35,000人,至2023年更飆升至大約47,000人,短短四年間增幅有差不多六成;他們所帶來的產值,每年高達1億735萬元。 

行業議會認為,越來越多澳洲人投入後院養蜂,其中一個原因是2020年爆發疫情,因為隔離限制,很多人只能留在家中,便逐漸發掘興趣。 
beehive3.jpg
接受SBS中文採訪的兩位華人業餘蜂農,住在黃金海岸的陶惠昇和住在墨爾本的Tom,都視所養的蜜蜂為子女。 Credit: SBS Chinese/ Shan Kou

種菜箱變養蜂箱

Brian 二十多年前移民到昆州、正職是旅遊領隊,他和不少澳洲人一樣,住屋有後院,他的後院約400平方米,在2019年時種滿好多向日葵(又名太陽花)。

Brian隨手在後園放下一個膠箱,打算稍後用來放泥種菜的。怎料過了一星期,他竟然發現箱子裡住了一窩蜜蜂! 

可能是向日葵的花香,也可能是Brian善待蜜蜂的心,因蜂巢過度擠逼而尋找新家的偵察蜂,就這樣決定在Brian家後院住了下來。 
對於養蜂,我一直都好感恩,因為我第一窩蜜蜂是神給我的。
黃金海岸業餘蜂農陶惠昇
為了好好照顧蜜蜂,Brian除了上網看短片研究外,也有讀澳洲的蜂農證書課程,參加本地蜂農學會,認識同好,學習有關知識和技巧。 
photo3.jpg
陶惠昇的第一窩自來蜜蜂。 Credit: Brian To

產蜜的移民蜂

蜜蜂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很高,有時因為分封分巢帶來新的變化,適應不了就會飛逃。Brian說他曾經有一批蜜蜂飛逃到附近的樹上,要爬梯帶牠們回來;三日後,又有第二批逃蜂。 

「我甚至發惡夢,夢見牠們全部『走佬』(逃跑飛走)。」Brian 對蜜蜂的喜愛和著緊,溢於言表。 

他解釋,有別於獨來獨往、鮮有產蜜的澳洲本地蜂,這些「移民蜂」兩百多年前自歐洲移入澳洲,按著嚴謹的社會制度生活。蜂后的身體狀況,影響著整個蜜蜂族群的數量和興衰。養蜂人要定期每月開箱檢查蜂群的情況。 

Brian 說:「假若蜜蜂數量太少,便可能要換走蜂后了。」 

身為養蜂人,被蜜蜂螫傷是在所難免。誠然,覆蓋全身的白色防蜂衣可減低被叮的機會,但Brian說在攝氏三十多度的日子,這樣的密封穿著卻帶來中暑的風險,所以並不會每次行動都穿蜂衣。他輕描淡寫的說:「有時候被針一兩口,習慣下來也沒甚麼大不了。」
photo2.jpg
居住在黃金海岸的陶惠昇表示,在天氣炎熱的日子,穿防蜂衣維護蜂巢時得要行動迅速,不然會有中暑危機。 Credit: Brian To
同是後院養蜂人的Tom,不諱言採蜜時遇上的挑戰,但不認為這會減少他對養蜂的熱情。
穿防蜂服,戴厚手套,但還是有蜜蜂蟄你,第二天覺得癢,第三天腫。
墨爾本業餘蜂農Tom
嚮往田園生活的Tom,十四年前從北京移居墨爾本,現住在Eltham區。他和Brian一樣,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養蜂,也同樣在疫情期間開始這門興趣。 

Tom憶述:「就是疫情期間,因為在家裡困住,沒有事情做,然後應該是疫情稍微剛好一點 ,可以探訪家庭之間,就決定自己養蜂。」

蜜蜂、人與自然共生

Tom 接著介紹:「每年四季這兒有各種花,地理環境合適,有朋友養蜂,就覺得可以吃自家蜂蜜、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好。」 
Tom2.jpg
住在墨爾本的Tom就在疫情爆發後,在後院養蜂。 Credit: SBS Chinese/ Shan Kou
澳洲每年有不少人受花粉症所困,Tom指出,有意見認為食用本地附近地區出產的蜂蜜,可以紓緩敏感症狀。 

而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研究顯示,食用當地蜂蜜對花粉症狀沒有顯著影響。 研究的結論是,蜂蜜中的花粉與引發花粉症的樹木或草花粉不同,蜂蜜中的花粉含量太少,不會對免疫力產生任何真正的影響。 

有分析則指出,許多人認為蜂蜜可以紓緩花粉症。 蜂蜜被認為有幫助可能是由於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當一個人相信某種治療有效並在症狀有主觀改善時,就會發生這種效應。
photo4.jpg
專家指,蜂蠟呈六角形,是穩固且儲存容量夠大的結構。 Credit: Brian To
無論如何,養蜂可說是創造「三贏」局面:蜜蜂有家,人可以享用蜜糖,而植物也有蜜蜂幫忙授粉。 

每次維護蜂巢或製作蜜糖,Tom總會「全家總動員」讓三個孩子一起參與。雖然,起初被蜜蜂圍著的孩子,難免害怕或叫或跑,但後來見到有蜜蜂飛進游泳池時,也會喊爸爸「趕緊去救,不然我們沒有蜂蜜啦。」 

Tom認為,這不單是一種興趣愛好,也可以培養兒童保護生物的愛心和責任感。
養蜂是一個責任,跟養育子女一樣,怕麻煩就別養蜂。
墨爾本業餘蜂農Tom
來自香港的Brian也抱有這種使命,他說:「記得小時候住圍村,阿妹即使見到飛蛾都會尖叫大喊⋯⋯有些香港人見到蜂巢就只會想到要找滅蟲隊,但我希望能教育小朋友,人和昆蟲是可以共生的。」

回報不止於蜜糖

Brian 從起初的一小窩蜜蜂,到現在擴展至五個蜂箱,蜜糖產量越來越多。除了送贈鄰居親友,他也打算開發個人品牌,以小本製作的形式賣出去,與更多人分享他的養蜂成果。
photo8.jpg
看到蜜蜂入屋,陶惠昇會耐心引導牠飛到戶外。Tom就表示,如果蜜蜂不覺得危險,即使飛到人身上也不會螫人。 Credit: supplied/ Brian To
至於Tom,他的蜜糖產量也是多得「給朋友都給不完」。但他認為,養蜂的回報不止於蜜糖,他更享受可以和蜜蜂交流的瞬間:「蜜蜂有時飛落到我身上,當牠們不覺得危險(也就不會螫人),那就絕對是一個很好玩、很享受的事。」

Tom希望更多人可以享受在後院養蜂的成果:「如果天時地理人和都有,我極力推薦大家嘗試養蜂,因為給你帶來的樂趣,是你意想不到的。」
Tom with comb WechatIMG600.jpeg
Tom希望更多人能夠享受業餘蜂農的樂趣與成果。 Credit: supplied/ Tom
蜜蜂資訊小檔案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19 April 2024 3:49pm
By Sophie Leung, Shan Kou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