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名廚陳月意:從淘金潮走向澳洲的中國菜

同一家族的三代人,90 歲的陳月意(Elizabeth Chong)、65 歲的 Angie Chong 及 35 歲的 Tess Duddy,都對中國菜結下深厚的感情。他們說,中國人當年在淘金潮時期,在猛猛的明火上使用大鑊煮食,絕對令來自歐洲的淘金工人「大吃一驚」。

Elizabeth:

我的家族在澳洲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我想可以追溯至 1853 年,當時我祖父是一個大約 19 歲的年輕人,離開中國來到澳洲,他們稱這片土地為「新金山」。 

當時是第一次淘金熱潮,我認為那時還不算熾熱,而是淘金潮剛剛開始。

他來到維州,成為一名道路挖掘工、清理灌木的契約勞工,可能是為早期的英國登陸者建立他們的站點而開闢道路和清理灌木。

他一定表現出很好的領導力,因為在 23 歲的時候,他已經是道路承包商了,他帶著幾百名中國人在維州北部一個叫 Wahgunyah 的小地方清理灌木。 

隨後我祖父成為了一名商人,成為了一名進口商,為因淘金潮而來的中國人進口必需品。 他亦曾經管理多個華人聚居的營地。

58 歲的時候,他決定是時候成家立室。我的祖母是一名被揀選的中國某村莊 18 歲女孩。她在一名長輩陪同下乘船來到 Wahgunyah 與我祖父結婚,他們在那裡定居並且育有六名孩子。

由於是在澳洲出生的華人,他們享有不少特權,可以購買物業並擁有自己的企業。

1901 年,我的祖父決定返回中國。他當時已約 65 歲,年紀老邁。當他們舉家返回中國時,我的父親才年僅五歲。

由於身處偏遠農村,我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受到很少的教育,因此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則認定澳洲將能為他們帶來更好的將來。我估計,他們來到維州的時候父親是 15 或 16 歲。

他當時開展水果批發業務,並由昆州將香蕉帶到維州。這令父親和他的兄弟們成為維州最大的水果批發商之一。
Elizabeth’s face became well-known from regular appearances on Good Morning Australia with host Bert Newton.
Elizabeth’s face became well-known from regular appearances on Good Morning Australia with host Bert Newton. Source: Supplied
我的母親被許配予父親的時候,他當時 23 歲。我的姊姊 Ruby 及哥哥 Tom 是在墨爾本 Carlton 出生。1929 年,(由於白澳政策),我的母親不能再留在澳洲,於是父親決定舉家返回中國的村莊。母親在前往香港途中,誕下第三名孩子 Irene。

父親來回往返(澳洲及中國),管理業務及照顧家庭。1931 年,我在中國的一條小村莊內出生,成為兄弟姊妹中唯一一個並非在澳洲出生。1934 年,我三歲的時候,父親成功為全家及他的母親取得簽證,前往澳洲。

由三歲開始,我就將澳洲視為我的家。我在家中說中文,但英文成為了我慣常使用的語言。我的一生都在墨爾本渡過。

我想,我們當時是唯一去我那間學校上學的華人家庭,大家都對我們感到很好奇。老師經常捏我的臉頰,因為他們都覺得我有點特別、有點可愛。我當時從未覺得被歧視,覺得在學校同學相處時很開心。

但當我升上中學時,第一、二個星期,我才第一次因為因為我的外貌而感覺自己與別不同。

甚至在我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我不得不為中國菜的地位而抗爭。這讓我很不開心。

因為我喜歡我的美食,我尊重母親的烹飪方式。當我想到人們認為中國菜只是填飽肚子的東西,物美價廉,這真的讓我很難過。他們不會對法國菜或意大利菜有這樣的想法。

為甚麼要把中國菜歸入這一類? 

我意識到,中國菜從澳洲淘金時代開始,就從礦區開始。所以食物必須物美價廉。

當我意識到,我應該為先驅們將中餐帶到這裏而感到驕傲,他們在所有攻擊和歧視中堅持不懈,讓中餐倖存下來,並且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中國菜已經達到人們尊重的水準,並成為世界頂級美食之一這個應有的地位。

Angie:

我成長時,就知道自己是八份七華裔、八份一愛爾蘭裔。我雖然曾經前往中國旅遊數次,但只對澳洲較為熟悉。不過,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感到非常自豪,而這亦是我一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

我經常與媽媽回顧及講述五、六十年代在這裡長大的日子。我記得,青少年時期,自己拼命地想改變自己頭髮的顏色,並在臉上畫上雀斑,因為我想自己的外貌看起來好像(學校)班上的其他同學。我覺得自己是澳洲人,但外貌看起來卻是與別不同的。
Tess as a toddler between her mother, Angie, and grandmother, Elizabeth.
Tess as a toddler between her mother, Angie, and grandmother, Elizabeth. Source: Tess Duddy
這(之後)就改變了。在七、八十年代,與別不同卻成為了新興潮流。時至近幾十年,這已不僅是正常,甚至我們正推崇文化多樣性。

現在,我臉上有很多非常自然的雀斑。這些都是我在六、七十年代經常曬太陽而得來的,當年對暴露於太陽下的關注並不多。我是一名澳洲人,並對自己的華裔背景感到自豪。

我的成長經歷與(女兒)Tessa 的不同。因為我經常與家人在一起,有很多堂表親的一個大家庭,亦即沒有那麼多樣化。20 年來,我一直受到家人的保護,直至 20 歲。我認為,我們每一代人,都變得越來越「澳洲人」。

能和我媽媽交流、聽到她成長的故事很有趣,我對這些故事感到非常親切。非常高興新劇《新金山》即將在 SBS 播出,因為這是我從小成長時,就聽過關於家人初來澳洲的故事。

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人、我的祖父母、祖父的生活,我可以把這作為我生活的一部份。 

近年,當 Tess 要我教她烹調我長大時候所吃的菜式,實在很好。知道她希望分享我由母親所學、她由外婆中所學的文化,實在多麼好!

而透過美食,這就成了文化傳承的途徑。

Tess:

長大時,我絕對在學校聽過不少帶有種族主義的言論。相較我小時候,現今的學校確實會教學生們更多關於多元文化的觀念。

雖然家族來來回回澳洲,我是第五代澳洲人。作為澳洲華人,我小時候亦經常到處去、到處移居,而這些地方都有些不同。

我認為婆婆、媽媽及我的童年都相差不遠,是班房內唯一一個亞裔學生。但本質上,我長大時基本都是經歷與一般澳洲人相當類似的成長歷程 - 不論這意味著甚麼。
Elizabeth Chong and her granddaughter Tess Duddy.
Elizabeth Chong and her granddaughter Tess Duddy. Source: Tess Duddy
我感覺對自己的「華裔根源」有多親密?我認為,我永遠都會與我的家庭保持聯繫,以及伴隨著的責任感,例如照顧家人的重要性。這是你的責任和一種樂趣。

我們在一起時一定都在吃。我們都在吃中國菜。我們都在吃我們一直在吃的菜,這些菜在家裏已經有好幾代了。

還有那些你生病時吃的菜,有人會給每個人準備粥,或者你生完孩子後會吃同樣的菜,不管它是什麼。

在你生活中發生的重要的事,都會圍繞著吃某一道菜。或者聚會時,總是會吃到聚會時吃的菜,或在聖誕節我們總是會吃同樣的菜。農曆新年時,我們一定會去飲茶。

我慶幸,與母親居住的地點很就近,亦一直與婆婆關係密切。我認為,婆孫關係有一種很特別的地方,通常欠缺了養育的部份,你就可以更加像一對朋友一樣相處。你們可以互相了解,但較少經歷被對方責斥的情況。

我如今在我媽媽和孩子(兩歲的 Teddy)之間看到這一點,他們之間只有樂趣和遊戲。
《新金山》將提供體中文、體中文、阿拉伯文、越南語和韓文字幕,並將加入SBS On Demand字幕合集。

《新金山》將在10月13日週三晚上9點30分於SBS頻道和SBS On Demand平台播出首集,在10月14日週四、20日週三和21日週四晚上9點30分繼續播出。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2 October 2021 10:30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00pm
By Tania Lee,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