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席瑞:《奇葩说》之外 华语辩论如何破圈?

Image.jfif

Source: Supplied / Rui Xi

曾亮相《奇葩说》等节目的辩手席瑞身上有很多标签:有人说中文系出身、从事中文语言教学工作的他“温润”、“儒雅”、开创“中国风辩论”风格;也有人说他“擅长利用共情博取认同”。 他告诉SBS中文普通话,打动别人是傲慢的说法,只有面对自己足够诚恳,从自我出发,才能找到辩题与自我经验世界的链接。(点击上方收听采访)


如果您关注辩论或语言类电视节目,那您一定熟悉一个名字——席瑞。

他是辩论节目《奇葩说》的明星辩手,也经常凭借口才和表达经常出现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之中。

前不久,席瑞来到澳大利亚,担任华夏杯全球华语高校辩论赛的评委。

在他看来,华语辩论的魅力在哪?澳大利亚在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LISTEN TO
xi rui interview ol image

【专访】席瑞:《奇葩说》之外 华语辩论如何破圈?

SBS Chinese

16/09/202428:06

澳大利亚的华语辩论

华语辩论是指用中文展开的专业化辩论竞技比赛。

尽管在澳洲,中文并非主要语言,但澳大利亚参加国际辩论赛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在内的各大高校均有相关社团或组织。
Image_20240910102450.jpg
2016年,席瑞(左下)首次来澳参加辩论赛事。 Source: Supplied / Rui Xi
席瑞说,过去十几年间,随着留学生数量增多带动了华语辩论的兴起与交流,澳大利亚华语辩论“发展壮观”——从数所高校之间举办认小型赛事,到主办国际认可的世界性大赛,辩论参加人数和赛事质量都发展迅猛。

“澳洲辩论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可能是处于一个多元社会中,看到了多方意识形态,所以他们对西方社会的敏感和反思,有更切身的体会。”
比如在举例的过程中,关于性别议题、种族议题,他们有不同的优先级关注。他们对比于公权力有察觉,在个体自由保障和法理依据上,相对敏感度是更高的。
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和辩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他也在宏观上看到了澳洲辩论的不足——比如对华语互联网和社会语境下接受的信息存在偏差。

“很多人可能在本硕在澳洲读、在澳洲工作,可能比较难理解内地青年的情绪内耗、考公考研潮意味着什么?”

“辩论的核心是经验的分异,但这种分异也正好带来了对辩题理解、思考切入点的不同,”他说。

“辩论是对自我的诚恳”

从辩手到评委,今年是席瑞走进辩论世界的第十个年头。

这次,他为华夏杯决赛拟定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意味的选题——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境还是在于道?

席瑞表示,他认为,一道辩题的基本要素包括平衡性、时代性和话题性。近年来,华语辩论的题目更倾向于围绕中华文化做宏观、哲学性的讨论,对时代进行诠释、对文化给出新思。
Image_20240910102507.jpg
席瑞在华夏杯比赛中。 Source: Supplied / Rui Xi
“这其实是一个美学和思想问题。境是情境,中国的古诗词特别讲求意境,是一个中国文学里面特有的批评概念,”他解释说,“我们讲文以载道,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关于中国文学应该承载思想性的命题。”

“它还可以变成一个社会形态的探讨。在很长时间里,中国(文化)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是考察具体情境、特殊举措,而不是一个抽象范畴或绝对条例所主导的社会。”
道可能偏宗法制的社会或者契约社会,但是境可能更偏一个伦理制的社会。2024年,我们再去反思,绝对的契约是好事吗?现代化到后现代之间,人情是不是也变得淡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性交往,是不是也因该重新审视?
辩手席瑞身上有很多标签:有人说中文系出身、从事中文语言教学工作的他“温润”、“儒雅”、开创“中国风辩论”风格;也有人说他“擅长利用共情博取认同”。

他告诉SBS中文普通话,打动别人是傲慢的说法,只有面对自己足够诚恳,从自我出发,才能找到辩题与自我经验世界的链接。

“辩论是面对自己的诚恳,每一个辩题放在我面前,我第一步永远不是想怎么去找一个观点、做一个逻辑链条、查一下资料,而是想,我的位置在哪里?它怎么和我发生关联?”

“如果找不到角色,那整场辩论都在论证‘针尖上站了几个天使’,”他说,“作为旁观者高高挂起,你说的东西不打动人,因为‘与我无关’。”

破圈的检验与思考

日前,关于“大学生应不应该参加辩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民们的激烈讨论。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其个人抖音账号称,不建议大学生参加“毁人不倦”的辩论赛,“因为培养了很多杠精”。

席瑞告诉SBS中文普通话,而面对辩论这一小众文化的破圈与刻板印象,席瑞认为,辩论需要有社会性,来源于生活经验,衍生出生活反思。
Image_202409101025021.jpg
席瑞在华夏杯比赛中。 Source: Supplied / Rui Xi
“不出圈意味着参与人少,在这个年代,大家还是很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认可。另一方面,出圈就会无法避免带来误解、污名甚至是刻板印象。”

他认为,只有好的内容才是破圈难题的关键。而对参加者而言,找到辩手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才能找到生活经验和反思,才能更好地拆解与展示辩题。

“辩论裁判里有一个概念叫‘社会裁’—他们不是通过辩论系统成长起来的,而是社会人士,可能是记者、主持人或教师。这非常荒谬,因为这意味着辩手是不能经历社会的。”

“辩手应该有社会身份,你才会有生活经验,而好的辩论内容就应该是当你脱离了这些技术语言之后,它仍然能够打动人心。因为大家对内容的期待、对语言的期待、对逻辑的期待、对真正有意义有思考的观点的期待是一致的。”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