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热线】如何避免成为“歧视”的受害者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ource: Getty/FatCamera

您曾因为性别、种族、年龄、健康状况、贫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感受到自己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了吗?事实确实如此吗?心理咨询师曲韵做客节目,和您探讨歧视、偏见与“受害者心态”。


曲老师表示,虽然心理咨询是对个体的关注,但是,也需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大、中、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环境中是什么制度,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都会对我们的个体造成影响。”比如说,一个传统的移民街区,或是邻里长期以来的精神状态和关系,都需要纳入到个体去应对时的考量。


 要点:

  • 曲老师称,需要将“大、中、小环境”带入到个体的“歧视”案例中。
  • 避免在遭遇歧视时保持“受害者心态”,“找渠道发泄”捍卫自己的权利。
  • 改变认知,避免负面情绪影响认知。

许多听众积极的参与节目,分享了自己对“歧视”和“偏见”的看法。

来自新州的吴先生表示,自己来自马来西亚,已经在澳洲数十年,他在80年代的时候曾遭遇过歧视,对方让他“回中国去”,他在事发时直接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借此,曲老师认为在事发时保持“受害者心态”,既于事无补,所累计的负面情绪也会对自己造成影响。“找渠道发泄”、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的社会心理,我们的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也会因你的努力而一点点的发生改变。”

在捍卫自己时也需要去合理的应对冲突。“更好的办法是我们变得冷静,抽离一些,很冷静的指出对方的行为。”曲老师也表示,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在当下做出反应,但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要当自己是受害人。

心理学包含了知、情、意、行,曲老师表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从认知上做出拓展,偏见与歧视并不能够等同。“默然的态度,对你爱答不理,甚至翻个白眼……你需要区分(偏见与歧视),轻重程度不同,可能需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ACT Uni
Up to 35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ll return to Canberra Universities as part of a new pilot program Source: ANU
听友张先生40年前来澳,他在打工时发现一些本地员工更迟入职却更早签下全职合同;他在午休时被老板要求不要吃饭;也在自己开店铺时,被当地的一些小年轻骚扰。

曲韵老师表示,40年来“大环境”发生了改变,而这一改变是“我们逐渐争取来的。” 从“小环境”的角度说,“我们要运用当地的法律、法规、舆论等等。”但是,风俗习惯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力。“我们与邻里和社区的相处,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安居乐业。”

从个体角度出发,曲老师也强调不要陷入负面的情绪中。“挫败和受到挑衅,确实会让我们的情绪,给我们的认知带来负面的影响。”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则需要了解如何增强信心和信念,正向的努力。

曲韵老师用一个例子讲述了人性中“物以类聚”的偏向。

一个白人孩子面临两个选择,他面前有另两个孩子,都是白人,一个不讲道理,玩玩具只是想着自己;另一个孩子把持公平原则。最终,这个孩子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选择和讲道理的孩子一起玩。“公平公正是建立在我们的天性中的。”

在另一个场景中,同样是一个白人孩子面临两个选择,一个孩子不讲公平,但他是白人;另一个孩子把持公平,但他是亚洲人。最终,这个孩子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勉强选择和不公平的白人孩子一起玩。“天性中,我们对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会有一定的警觉。”

曲老师也从这两种天性予以了深度的剖析,欢迎您点击图片音频收听完整采访。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请查看您所在州或领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目前全澳各地进行广泛的冠状病毒测试。如果您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请致电家庭医生或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安排测试

您现在可以在手机上下载联邦政府推出的冠状病毒追踪应用程序COVIDSafe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向澳大利亚多元社区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

更多信息前往,您同时可以收藏该网站关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