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维州的华人Yvonne有一儿一女,尽管儿子还不满三岁,但她已经为他申请了好几所私立男校。
“男孩子排队真的越早越好。我有朋友儿子出生没多久就开始排上队了,我都怕我儿子排晚了。”
不过,她六岁女儿目前已经锁定了一所私立女校的名额。她表示,女孩比男孩排队上私立中学要容易得多,无论是女校还是混校,基本上“最顶尖的那几所最多也只用排两三年而已”,而男校确实“越早越好”,出生就排的人大有人在。
她还有自己的一些私校排队“小心得”——如果家中已有孩子在私立混校获得了名额,更年幼的孩子以后申请同一所学校就会轻松很多。所以目前对于是否接受女儿收到的女校offer,她还在权衡考虑中。
“能拿到offer当然是很开心的,但是儿子这边没着落的话我也不得不多想一想,毕竟女儿如果入读了混校,也是可以当儿子的保底学校的嘛。”
对于男孩排男校为何那么难,她也感到非常困惑。
“身边朋友基本上有心让孩子上私校的,都知道这种状况的。但是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能一边交着申请费排队,一边聚会的时候抱怨吐槽,”她无奈地说。
根本原因:女校多 男校少
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教育顾问保罗·奥沙纳西(Paul O'Shannassy)认为,其与私校系统中男女校比例失衡有很大关系。
教育顾问Paul O’Shannassy。 Source: Supplied / Regent Consulting
那么以维州为例,男校数量(25所)是远远少于女校(44所)的。
奥沙纳西说:“通常来讲,男校目前等待时间确实比女校要长很多,因为男校比女校要少得多。这一现象在维州尤其明显,这是因为在新州,寻求精英教育的家长还有另一种选择——精英公校。”
他指出,男校“排队时间长”这一现象全澳大部分地区都有,并且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单性别学校纷纷转为混校,加剧了这一现象,而没有精英公校的维州尤为严重。
澳大利亚本地论坛Whirlpool上有网友分析称,“男校少,女校多”现象的形成有其历史因素。网友“StBarth”指出,在过去,成绩优异的男生女生在小学毕业后都可以进入公立中学就读,但成绩欠佳的男生可以入读当时只招收男生的技校,女生就再无进一步获得教育的可能。
因此,一些人在那个年代为了给女孩提供进一步的学术教育机会而创立了许多女校。尽管这些女校规模相较当时已存在的男校要小得多,且随着时间推移许多都已消亡,但目前留存的女校数量确实比男校要多一些。
建议家长早做打算、眼光放宽
奥沙纳西认为,近两年由于新冠大流行导致国际学生数量下降,因此本地学生排男校的紧张情况稍微有所缓解,但他仍建议家长尽早为孩子做打算。
“我觉得出生就排一点也不夸张——维州的一些顶尖男校确实要排很久,家长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准备,而且多申请几家比较保险一些。另外我也建议家长不要只盯着‘头部’那几所学校,好的学校选择还是很多的。”
奥沙纳西创立的教育服务机构Regent Consulting多年来服务了许多华人客户,他指出,大部分华人家长确实会将目光放在名气最大的几所学校上。因此,要改善“排队难”的现象,除了向家长介绍其它的选择之外,只有从学校方面着手进行改变。
“只能这些学校扩大,或者开设新校区,才能缓解排队问题了。不过,很多老牌私校对于扩张是有很多自己的顾虑的,”他说。
阅读更多
【安居澳洲】如何选择理想的中学
除此之外,他认为越来越多单性别学校转为混校,也体现出一大趋势,即混校在澳大利亚会越来越成为主流,男校女校只会越来越少。
而这一趋势是否会对目前的排队情况造成影响,他觉得“也不好说”。
“我们可以看看,香港、新加坡都是混校占据主流了。但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仍保留了一些单性别学校,它们被称为‘贵族学校’,仍然不愁招生。而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家长对所谓的‘贵族教育’是趋之若鹜的,一些华人家长就是如此。”
华人家庭看重“校友效应”
有关华人家庭在教育选择方面的独特性,教育顾问沈毅俊(Roger Shen)特别指出了“校友效应”对华人的巨大影响力。
华人教育顾问沈毅俊。 Source: Supplied / Roger Shen/Linkedin
“华人家长希望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瞄准的就是这些精英校友多的学校。所以哪怕有些混校的学生成绩也很好、硬件设施也很好,但在校友名气方面不如男校有名,华人家长就容易忽略它们,”他说。
沈毅俊表示,相较于其他多元文化背景家庭,华人家庭更注重学习成绩,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上补习班、念私校;同时,华人家长希望自己和孩子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相对来说也显得更为强烈。
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开始注重孩子体育和艺术方面的发展。沈毅俊认为,这是新一代华人移民带来的新趋势,也是学习和适应“澳洲style”的一种体现。
Good Education的总经理怀特(Ross White)就表示,择校时除了比较学校的学业成绩之外,有许多复杂因素对家庭来说也很重要:“例如,学校提供什么样的艺术课程,对体育有什么样的关注,提供什么样的课外活动……还有价值观和文化的问题。”
“家长可能会意识到学校在学生如何表达自己以及他们可以与什么互相联系方面有特殊的文化,而这似乎很适合他们的孩子,所以哪怕学校的教学成绩表现不那么好,也有其它因素可能会发挥作用。”
而关于“混校是否将成主流”,以及混校未来发展趋势对华人家庭的影响,沈毅俊有着与奥沙纳西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他不认为混校会最终取代私校。他以维州私校Haileybury College为例,指出该校在招收女生后实行的“平行教育模式”开始为越来越多混校吸收并采用——这些混校会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课程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和社交,有针对性地进行男女生分班教育,而“很多研究表明这样的模式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因此,他认为意识到“男女生有时候需要分开教育”的混校会越来越受家长青睐;同时,因为分别教育大有益处,所以单性别学校还是会有一席之地,不一定就会完全被混校取代。换句话说,单性别学校与混校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融合会是未来的趋势。
另外,沈毅俊认为,不管什么类型的学校在未来会成为主流,许多华人家长应该还是会遵循同一种择校原则,即综合考虑校友名气、学校成绩等因素,无论学校是男校、女校还是混校,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