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全球外交、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全球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出席,就连一向号称要与中国搞“贸易战”的美国政府也派出了专门的代表参加。而随着中国政府正式把“一带一路”作为顶层战略计划和设计的展开,在英语中被翻译为“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的这一名词也在全球媒体上被广泛传播。著名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还专门为此发布了一份长达近100页的专题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和对此战略的反应。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这次对待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峰会的态度,延续了当初参加“亚投行”犹豫再三的做法。除了地缘政治层面上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增加影响力,“对抗中国”的博弈之外,澳大利亚对签署“一带一路”的回避在经济层面上并非没有理由。如果各位打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设计的地图,看到的是一幅连接起“欧亚非”三大洲各国的宏大愿景。不过澳大利亚身处大洋洲,既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也和“海上丝绸之路”擦肩而过,从地理角度来看,不参加也实属正常。
事实上,如果打开《经济学人》的详细报告,可以看到其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最主要的经济体,主要包含了大量东非、东欧、中亚、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现在可以看到的核心设计理念是想要彻底打通欧亚大陆的路上通道,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这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所谓“想致富,先修路”。这也就难怪不少人将“一带一路”计划称作21世纪中国主导的“新马歇尔”计划!
但这个计划的难度远超“马歇尔”计划,因为二战后的欧洲虽然一片疮痍,但作为全球最发达地区的西欧民众素质较高、原有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可以较快修复,且在文化上相对同质和接近。而“一带一路”计划中有大量长期落后地区,国家极度贫穷,人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而且在荒山野岭和原始森林搞建设的难度超乎想象。因此也难怪不少学者质疑很多基建项目投入过大,落后国家难以承担,即使“亚投行”提供低息贷款,也容易将这些国家拖进高额外债的“泥潭”,甚至不少地方可能根本无法最终将一系列经济和基建计划贯彻执行。
澳洲官方同样以这些计划缺乏细节,大量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风险过高的理由表示暂不参加该计划。更进一步来看,“一带一路”目前的主要计划以大量基建,并随之加强亚欧非三大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特别是一直不通畅的陆路交通和贸易为主。在路上基建大工程方面,澳大利亚可以输出的技术和产能非常有限,与中国大量的基建产能“过剩”,急需寻找海外需求的情况完全不同。甚至就像有些人提出的那样,即使澳大利亚不在“一带一路”覆盖的地理范围之内,但只要大搞基建,那么澳洲的铁矿石出口就会因此受益,经济利益依然可以享受。
因此,如果从纯粹的项目风险与收益对比角度出发,澳洲确实没有理由着急加入“一带一路”。但全球经济发展和联动显然不能用一个孤立的基建项目审核的眼光来判断,“万一”这个被不少学者认为风险过高、执行难度极大的战略计划成功了呢?到时澳大利亚这一原本身处亚太经济高增长区域,依靠中国经济带动而连续20多年经济持续增长,在地理位置、经济关系和贸易互补上与中国最天然契合的国家,却很可能因为现在的短视而被“边缘化”。
当然,“一带一路”还处在初期阶段,究竟外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澳大利亚也不排除在未来某些时段重新要求加入“一带一路”。因此,现在要来评价澳洲政府的决策显然还为时过早,只希望未来的澳洲政治家们拥有足够的智慧来做出正确决定。(作者:魏睿昊,不代表本台立场,转载须经许可)
Source: sbs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