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经贸谈判10月11日结束。这次的谈判重启以及初步协议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重回谈判桌?两国之间近两年来大起大落的摩擦乃至冲突是否告一段落?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关系到如何判断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中美谈判重开的初步进展
10月11日美中经贸谈判结束后,中国副总理刘鹤与特朗普见面,并递交了一封习近平给特朗普的信件。习近平在信中表示,“希望双方按照你我一致同意的原则和方向行动,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特朗普对刘鹤表示,“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到这一步,这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件好事。我们非常感激,请祝贺习主席,非常感谢。”
随即美方宣布,在这轮谈判中双方达成了关于第一阶段相关议题的协议,待协议文本在数周内经双方同意并签字后,下一阶段的谈判立即展开。这是自今年5月中方终止谈判后双方首度达成初步协议。在这份协议中,中方同意采购400亿到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同时中方承诺向美国企业最大程度地开放金融业投资,取消长期存在的种种限制;此外,中国保证外汇市场透明以及不干预人民币汇率;双方还将对禁止强迫性技术转让开展谈判,预计会很快取得进展。美方则同意暂缓原定于10月15日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决定。
这个第一阶段协议的最主要内容是,中方准备将美国农产品的采购数额翻番。在这次谈判结束后回答记者提问时,中方代表刘鹤明确表示,中方已经在近几周内订购了2千万吨美国大豆。这是一个提前兑现采购承诺的实际行动。2017年中国进口了242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其中60%为大豆等油料,其他为肉类、棉花、谷物(主要是玉米及玉米酒糟粕);2018年因为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的采购金额减少了三分之一,仅为160亿美元。2017年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29%来自美国,达3,285万吨,而同年美国出口大豆总量只有5,300万吨,出口中国的数量差不多占了六成。
这次中方决定将今后每年的农产品采购数额比2017年这个进口高峰年增加一倍,如果其采购品种的数额大致比例不变,那么,即使美国各农业州停止对其他国家出口大豆,也无法满足中国的大豆订单。这些农业州必须大规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让大豆出口量增加四分之一以上,才可能满足中国的采购需要。显然,对2016年支持特朗普上台的这些农业州来说,北京的决定无疑是送上了推动当地农业繁荣的礼单,也为特朗普在这些州连选连任奠定了基础。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二、“一揽子”和“两阶段”之争
在10月谈判之前,美方一直坚持,要就贸易逆差、侵犯知识产权等各项问题进行“一揽子”谈判。之所以如此,与谈判内容有密切关系。侵犯知识产权是这次谈判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美国,此类问题属于司法问题,即用盗版、赝品等打入美国市场,这归处理侵害知识产权的商法所管辖,而盗窃知识产权则属于刑法范畴。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的执法,都由独立的司法部门处理,不宜由行政当局就个案在两国政府之间进行谈判。虽然在盗窃知识产权的问题上,行政当局属下的联邦调查局会事先调查、搜集证据,甚至逮捕嫌犯,但案件的审理最后要由法院裁断。而就中方的情况来看,个人或企业对美销售假货,实际上是政策宽容所致,而盗窃知识产权的活动更与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关。但是,美国司法当局不能就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介入外交交涉,而中方则根本不承认盗窃知识产权的政策施为。
在这种情况下,在侵犯知识产问题上的政府间谈判中,其实从一开始美方就缺乏有效的施压手段。而中方当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总以“内政、主权”作理由,拒绝深入讨论。所以,对美方而言,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既然无法直接有效地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约束,那就需要找到有效的制裁手段,而提高关税就是这样一个可用的手段。换言之,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直接谈不通,那就只有把贸易逆差和侵犯知识产权这两个问题绑在一起,用制裁性关税作为施压手段,使中方自我约束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就是所谓“一揽子”谈判的由来。
而中方最近开始寻求打破与美国的谈判僵局,其策略是,阻止“一揽子”谈判,实行所谓的“双轨制”谈判,即把贸易逆差问题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分离,前者尽量谈成,后者逐步商量。最后,这种谈判“双轨制”的思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两阶段”谈判,第一阶段重点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第二阶段再就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继续交换意见。谈判“双轨制”的思路追求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即通过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来换取美方暂时停止加征关税,从而避免美方逐步提高关税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冲击。对美方而言,既然“一揽子”谈判已被中方彻底拒绝,因此陷入谈判僵局,那么,分阶段谈判至少从僵局中跳了出来,而且对美国的农业有好处,因此不失为一种选择。
三、5月到8月:北京当局从“以拖待变”到“以打促变”
这次10月谈判的最大特点是,中方改变了对抗的立场,重回谈判桌,对美国来说,这当然值得欢迎。那为什么中共5月“掀翻谈判桌”之后摆出了与美国对抗的姿态,现在又180度大转弯,从“制造僵局”变成“打破僵局”呢?从本文开始时引用的习近平致特朗普的信来看,似乎双方之间此前并未发生过不愉快的对抗。然而,事实却是,在过去几个月里,北京的对美立场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决意对抗变成了积极寻求突破僵局。
在去年的美中谈判前期,美方曾提出,如果谈判不能进展下去,从今年1月1日起提高关税;随后,双方在知识产权侵害问题上开始取得进展,于是高关税被几度搁置。显然,美国希望最后能就终止知识产权侵害达成协议,从而不必使用高关税这个惩罚措施。今年5月,双方已经就“一揽子”谈判所涉及的各项问题基本达成了协议,据美方后来披露,双方连协议文本的标点符号都改完了,只剩下签字程序。恰恰在这一时刻,中方走完了美中谈判过程那“一百步”当中的“九十九步”之后,突然“掀翻”了“桌子”,拒绝签字,从而彻底否认了此前已经取得的谈判成果。于是,美国立即对华增收部分关税,加以报复。7月6日中共的外宣媒体《多维新闻网》明确表示,“‘中美共识’的小船说翻就翻。只不过这次踩翻小船的或将是中国。”次日《多维新闻网》的文章作了以下分析:“美国农民被视为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特朗普2016年大选时,各大农业州对其的选情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特朗普已在6月19日正式宣布参与2020年总统大选。农业经济的糟糕情况将会直接影响特朗普2020年大选的‘选情’”。这段话显示,7月份北京不仅不打算继续谈判了,而且正在考虑用对美国农产品主动加关税的方法,阻断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从而打击特朗普,同时也做好了中美在经济上对抗的思想和舆论准备。7月9日《多维新闻网》的文章进一步指出,“如今,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地球上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在一夕之间涣然冰释。甚至某些人已经嗅到‘新冷战’铁幕落下的气息”。
US & China Trade War Source: Getty Images
我在8月2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美中关系转安为危说明了什么》中曾经指出,“由于中方今年5月初突然‘掀翻谈判桌’、让去年开始的近乎九成的协议内容全部泡汤。面对这样局面,美国曾经一方面小幅度局部增加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以施加压力,一方面继续表达邀请中方回到谈判桌的意愿。如果中共只是虚与委蛇地继续周旋下去,中美两国的关系虽然不佳,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迅速大幅度恶化。但是,北京显然没有‘耗下去’的耐心了,两天前突然主动对美国产品加关税,这就是一种进攻姿态了……显而易见的是,若继续沿着特朗普小幅度调高关税的步骤走下去,中共原来采用的‘拖字诀’只会造成令它自己恼火的‘长痛’,而于特朗普无损,甚至可能巩固特朗普的选情;而一旦中共改用‘以打促变’的对美策略,则可能产生令美国有所震动的‘短痛’,至少能伤害特朗普在经济层面的政绩,动摇他的选情,从而诱导美国政局发生有利于中共的变化。一旦北京突然‘进攻’,特朗普的全面加关税措施显然是可以预见的。因为,美国已经因北京5月的‘掀桌子’之举而失去了双方友好协商、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10月:北京为何180度大转弯?
北京对美策略的转变真是非常之快。8月份的决策是“以打促变”,而到了10月初,就突然放弃与美国对抗的方针,开始突破双方关系的僵局。这个转变的时间点大约在9月底。因为,就在9月25日,《多维新闻网》还刊登文章表示,“如今中美需要谈的、需要管控的,并不是协议。任何国际协议都是可以违反的,所谓‘契约精神’,在过去几千年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理想状态’,这是因为,一国之内的协议有国家政府可以公证监督,而国际契约则没有公证监督方,联合国、国际法庭等没有执行力的组织,在如今这个世道,还只能是强权的工具”。这段赤裸裸的表态暗示,北京从来就不打算受任何国际公约(如《海洋法公约》《知识产权公约》)或国家间协议的束缚,它只有在受到沉重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坐上谈判桌。那么,是什么压力让北京放弃打击特朗普农业州选票的决定,一反初衷,改而帮特朗普巩固这些‘票仓’呢?当然北京不会作出说明。但是,有一些迹象值得分析,这里列举两点。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R) shakes hands with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ource: Visual China Group
第一,中国经济最近暴露出一系列不断下滑的征兆,不仅8月全国工厂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负增长,而且9月外汇储备开始下降,加上制造业开始进入萧条,消费不振,随后必然出现失业上升、财政收入滑坡、外汇吃紧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药方”能够“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对美出口,成了迫不得已的选项。而要做到这一点,缓和对美关系,就成了首要之务。毕竟,中国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与它从各国进口的数额基本打平,唯有美国市场才是中国每年净赚几千亿美元的主要来源。而更令中共担心的是,虽然美国的关税并未全面开征,目前的税率也不高,但美国公司的大量订单已经从“世界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一大批外企正在别的国家谋划另设制造业供应链,一旦这些计划落实并完成,那么,向往美国市场就成了“画饼充饥”。因此,此时此刻对美缓和,不仅必要,而且得快,否则就太晚了。
第二,最近美国的政情让北京十分失望。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之一拜登的家庭丑闻接连不断,北京很难再指望这位“老朋友”将来能当选、帮忙;相反,拜登的失利态势意味着特朗普连任的机会增大了。既然特朗普倒不了,北京可能觉得,与其继续和他作对,不如趁他现在还未投入大选之际重新“握手”,否则便悔之晚矣,因为特朗普已经放话,如果等他连任后再谈判,向北京提出的条件会更加苛刻。
北京的这个对美关系180度大转弯看似突兀,其实也有其原因。明白了这个短期内从对抗到“握手”的“大跨步”跳跃,自然就能理解,今后的中美关系其实并不会真正建立在承诺和诚信的基础之上,而是一切随形势和利害之变而起伏。至于美中之间第二阶段以知识产权为重心的谈判,恐怕也不必过于乐观。
声明:作者程晓农,博士,中国经济学家、转型问题学者、旅美学者。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