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想生活快樂?就要融入澳洲社區!

Vietnamese migrants at a multicultural event near Perth. Migrants in our survey who assimilated to Australian culture reported having higher personal well-being than those who didn’t.

Source: Mick Tsikas/AAP Image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一般會聚居在就近的區域,因此他們亦相當容易得以繼續保留及實踐其傳統習俗。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移民融入澳洲社會的生活習慣(稱為「適應澳洲本土文化」),其「幸福感」較其他人為高。原因為何?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探討。


個人幸福感(personal well-being)是指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一般可用兩個指標衡量。一、個人對生活的整體滿足感。二、個人對生活各種範疇的滿意度,包括個人成就、人際關係、健康、安全保障、社區聯繫等。

一項針對超過300名來自非西方國家技術移民的,分析了他們在原居地居留的時間、融入澳洲社會的程度、個人幸福感,三個範疇互相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表示自己個人幸福感相當高的新移民,一般會積極融入澳洲文化而非繼續實踐自身的傳統文化、一般擁有更高英語語文能力、一般更為認同自己的澳洲人身份。

同時,若技術移民不願適應澳洲社會本地文化,他們抵達澳洲居留的時間長短,對他們的個人幸福感是否強烈,並不一定有所關聯。

學者使用本地互助機構「Australian Unity」公佈的,以0至100分量度一個人的個人幸福感。一般澳洲人的平均幸福指數介乎74.2至76.8分之間,相較下技術移民的平均幸福指數則較高,有77.27分。

當然,技術移民可能擁有較高學歷、較高技能、較高薪酬,幸福指數較一般澳洲人為高亦可能屬理所當然。
A chart from our study comparing the well-being of our sample of skilled migrants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Australia.
Source: Supplied
然而,技術移民對「社區聯繫」的評分卻是一眾範疇中評分最低的,平均只有73.3分;與整體澳洲人的相關評分相若。

「社區聯繫」是指個人與社區內其他人互相聯繫的數量及強度。「社區聯繫」程度較低可以由於三個因素,包括新移民與原生族裔社群及家庭繼續保持密切聯繫、新移民參與更廣泛社區活動的機會不足夠、新移民感到被更廣泛社區人士排除在外。

部份新技術移民會選擇維持本身的文化之餘,亦將其傳統文化帶到澳洲,生活習慣結合原有傳統文化及澳洲本地文化,學者稱之為「雙文化個人身份」。舉例,一個移民澳洲的印度裔家庭,會透過食物、語言、社交圈子實行及傳承其文化習俗,同時又會踴躍觀看澳式足球聯賽、支持心儀的球隊。

與此同時,亦有新移民則選擇完全適應澳洲本地文化,從而放棄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習俗及價值觀。
Hindi Natak by Indian Australian Kids
Source: Supplied
當然,,要適應澳洲本地文化實在相當困難;研究亦證實,第一代移民對適應西方國家文化的程度相對較低;原因包括對自身傳統文化感到自豪、與親戚朋友保持密切聯繫、較喜歡與跟自己文化習慣相若的社群相聚等。

發現,來自不同文化及語言背景的長者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英裔澳洲人為高。

表示,在他們進行的調查中,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8歲,但他們對於「社區聯繫」範疇的指數評分依然屬於偏低;學者擔心,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將逐漸陷入被社會孤立的情況。

學者認為,澳洲社會應為年紀逐漸老邁的新移民提供一個的生活環境,而政府以及多個社區機構(包括澳洲多元文化社區服務公司及澳洲多元文化基金會等)亦應承擔更大責任,鼓勵新移民適應本地文化、
Singh
يساعد اتقان اللغة الانجليزية الواصل حديثاً على كسر الحواجز مع المجتمع الأسترالي العريض. Source: Supplied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