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超級市場購物時,你會細心閱讀包裝食品標籤上的健康評分嗎?電台記者格斯德(Annie Guest)在布里斯本訪問一名超市顧客(Katherine Kaminski),問她是否真正了解評分標籤上所提供的資訊。
記者問:「你知道『健康之星』標籤是什麼嗎?」她答說:「知道。」「你在購物前會否尋找這些標籤?」「有時候會!但可能留意標籤的次數並不足夠。」「這些標籤表達出什麼訊息?」「嗯...... 應該是食品健康的程度吧!我不太清楚這是關於脂肪、糖份,抑或是涵蓋所有範疇。」為應對越趨嚴重的肥胖問題,澳洲聯邦政府在2014年引入「健康之星評級系統」(Health Star Rating),希望透過包裝食品上所提供的「健康之星」評分,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比較同類型的食品,作出更明智且符合個人健康狀況的食物選擇。然而,推出多年,這項屬自願性質的健康之星評級制度參與率依然偏低,澳洲市面有售的包裝食品中只有三份一有印上「健康之星」評分,而當中大部份均是屬於被評為三星或以上的食品,令這項食品健康評分計劃的效能備受質疑。
Source: healthstarrating.gov.au
根據聯邦政府的介紹,「健康之星」一般只會在包裝食品上出現,並根據其營養成份,通過嚴格的計算方法(健康之星評級計算器)而獲評為某個星級,由0.5至5星不等。當中考慮的因素包括卡路里能量含量,及飽和脂肪、鹽份、糖份等高風險成份,以及膳食纖維、蛋白質、水果、蔬菜、堅果及豆類等所佔成份比例。理論上,產品上標示的星級評分分數越高,食品則越為健康。但最近,由於被評為4.5星而令「健康之星評級系統」備受批評;該款產品雖然含糖量佔接近五成,但則由於在生產過程使用低脂牛奶以及含有豐富纖維及蛋白質,而被評上4.5星高分。有公共衛生團體質疑,根據「美祿」本身的成份,本應只可取得1.5星的評分分數。雀巢公司最終將4.5星評分從「美祿」的產品包裝上刪除。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The George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進行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健康之星評級系統」的效率及公眾對系統的認識。研究結果發現,評級計劃幾乎沒有影響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作出更為健康精明的選擇。研究院的公共健康律師瓊斯(Alexandra Jones)向記者表示,消費者確實知道評級系統的存在,亦明白食品包裝上的評分標籤所表達的意思。但她同時指出,研究院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健康之星」的規例存在漏洞,令評分制度未有被食品生產商廣泛採納。瓊斯說:「消費者根本未能得到最為全面的資訊,尤其是他們無從得知不健康食品的健康評分。」:「『健康之星評級系統』推出已有五年,但按照目前以自願性質的方式推行,食品生產商只將系統視為一個宣傳營銷的工具。政府有必要修改規例,強制食品生產商在產品包裝上印上『健康評級』,從而增加計劃的成效。」然而,聯邦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在2019年2月就「健康之星評級系統」的檢討工作發表報告初稿,當中則建議繼續推行計劃,並保留計劃的自願性質。
Source: News Corp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