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Gras 真的慶祝同性戀?非也!

A group called Dykes on Bikes leads the annual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in Sydney.

A group called Dykes on Bikes leads the annual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in Sydney. Source: AP

雪梨每年均會舉行俗稱「同性戀者大遊行」的狂歡節(Mardi Gras)慶祝活動。但與萬聖節相同,Mardi Gras狂歡節亦與宗教傳統習俗有莫大的關係。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Mardi Gras」為一個法語詞彙,直譯可譯作「油膩星期二」,表示在齋戒時期之前的最後一次放肆飲食,同時準備心神迎來耶穌受難節;因此「Mardi Gras」亦被部份人稱為「懺悔節」。

在每年復活節前40天(不包括星期日),包括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等在內的基督徒將開始教會年曆的「四旬期」(Lent),亦稱為「大齋期」;透過齋戒、施捨、悔改、克己及祈禱等方式為自己的罪惡進行補贖,準備慶祝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在這四十多天期間,基督徒特別以守齋或禁食為復活節作準備,因此「四旬期」以往亦稱為「嚴齋月」。而每年四旬期的首日均為星期三,故此基督徒將當日稱為「聖灰星期三」或「大齋首日」;當日教會舉行聖灰禮儀,將上一年在受難節前祝聖過的樹枝燒成灰,在禮儀期間塗在信徒的額頭上,作為悔改的象徵。
A pancake race in Olney, Buckinghamshire
Source: Wikimedia/ Lestalorm (CC BY-SA 3.0)
至於聖灰星期三的前一天,正是上述所提及的「油膩星期二」,部份信徒會在進入四旬期之前狂歡或食大餐,特別是吃一些決心在四旬期期間暫時戒除的食品或飲品,作為克己補贖的一部份。在英國、愛爾蘭及部份英聯邦國家,有部份信徒則有進食班戟的習慣,並在四旬期期間禁食班戟或其他以牛油及雞蛋製作而成、脂肪含量相當高的食品,因此這一天亦被稱為「班戟星期二」。在英國一些村落及城鎮,當地居民會舉行「班戟賽跑」。相傳在1445年,一名白金漢郡的家庭主婦在「班戟星期二」忙於製作班戟而錯過了時間,因此手執煎鍋一直奔跑往教堂,期間更不斷拋起煎鍋上的班戟,防止燒焦。「班戟賽跑」亦因此成為當地一個特別的習俗,甚至傳到美國兩個城鎮,都有舉行類似的賽跑比賽。

至於世界其他地區,亦以不同形式或相類似方式慶祝「油膩星期二」,更會穿着不同服裝或佩戴特別的面具。在美國,參加遊行的人士會裝扮成仙女、動物、神話故事人物、小丑、印第安人等,甚或穿著中世紀時代的服裝。此外,亦有不少人花盡心思穿上貼有色彩繽紛羽毛的斗篷。與萬聖節有別,慶祝狂歡節的服裝一般不會有殭屍、木乃伊、蝙蝠、血液等元素。
 Mardi Gras in Binche, Belgium
Source: Wikimedia/ Binche (CC BY 3.0)
1978年6月24日晚上10時,同性戀者團結組織(Gay Solidarity Group)號召超過500人齊集在雪梨Oxford Street,紀念1969年6月28日於美國紐約市發生的石牆酒吧暴動,並促請停止針對同性戀者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公平的就業及住屋機會,同時要求修訂所有針對同性戀性傾向的不公平法例。集會人士號召酒吧內的人士離開酒吧、參與行動,令集會人數一度升至接近二千人。雖然發起行動的組織早已向警方申請許可,但被當局拒絕,因此警方對集會人士進行驅趕,並拘捕53名參加者。

1979年,在同志運動媒體、企業及組織的反對下,再有人舉行同類型遊行,紀念石牆酒吧暴動及前一年出現的騷亂,並將遊行冠以「Mardi Gras」的稱號;當晚有三千人上街。自此,每年都有「Mardi Gras」遊行舉行,而主辦單位更在1981年將遊行更名為「雪梨同性戀狂歡節」(Sydney Gay Mardi Gras),並改在每年二月或三月舉行。「Mardi Gras」這個宗教節日從此便與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社群維權運動,畫上等號。
2012 Sydney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Source: Wikimedia/ Eva Rinaldi (CC BY-SA 2.0)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