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塔斯曼交通圈】減少倚賴中國最佳良機?

Beyond travel, a trans-Tasman bubble is an opportunity for Australia and NZ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China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上星期獲邀參加澳洲國家內閣會議,交流兩國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抗疫措施,同時討論兩國設立「跨塔斯曼交通旅遊圈」的概念。


這個的主要目標是要盡快恢復兩國之間的交通旅遊往來,希望能重建兩國的經濟。

但與此同時,有學者亦指出,建立這個「交通旅遊圈」的同時亦是一個良好的機會,讓兩國減少對中國商品及服務的依賴。


要點:

  • 新冠病毒疫情突顯澳新以至全球經濟對中國的倚賴
  • 澳新兩國藥品及醫療設備更可謂嚴重倚賴中國供應鏈
  • 應設立「跨塔斯曼貿易及生產圈」加強澳新之間的貿易往來
2017年,新西蘭大型連鎖零售店The Warehouse出售的自家品牌貨品中,有約六成來自中國;同時在2019年,亦有價值6,200萬新西蘭元的貨品由集團位於中國、印度及孟加拉的辦公室運往當地。

在澳洲方面,不少大型連鎖店及大型網上購物平台(如)的情況亦不相伯仲;這些企業的貨源大部份均來自中國,其中包括自家品牌的商品。這些零售商舖一直被認為是之一。

但2019年新冠病毒疫情卻令澳新兩國對中國的依賴情況變得更為明顯。
正當兩國正討論在短期內設立,希望能盡快重啟區內的經濟活動,特別是重新振興兩國旅遊業;有學者認為,澳新兩國亦應藉此機會加強雙方的長遠經濟活動,包括促進更多製造業活動並加強彼此間之貿易往來。
Bunnings Warehouse
Source: Bunnings Warehouse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市場營銷及國際商業學院的Hongzhi Gao(高博士)以及雪梨麥覺理大學國際商業策略及市場營銷副教授Monica Ren(任講師),數據顯示,在2018年,全球貿易中的「中間商品」(即需要進一步加工才能在市場上出售的貨品)有兩成是

同時,中國製造業(包括產品部件或零件)

  • 家用產品35%
  • 高科技產品46%
  • 紡織及服裝54%
  • 機械、橡膠及塑料38%
  • 藥物及醫療用品20%
  • 化學產品42%
在2019年,澳洲均來自中國,主要來自鐵礦石、煤炭、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商品,另外亦包括教育及旅遊事業。

至於新西蘭,則有來自中國,約值200億新西蘭元;尤其是該國的大部份製造業都已在過去20年遷移至中國。同時,新西蘭的亦相當依賴中國,出口的商品中有兩成均包含中國製造的零件或部件。
Warehouse local, Mosgiel, NZ
Source: Wikimedia/ SkylineObsession
學者指出,世界各經濟體正為過度依賴中國而付出代價。

新冠病毒疫情令世界各地不同產品供應造成波動,由汽車以至智能手機,甚至食品材料以及酒精搓手液包裝等,都出現供應短缺的情況。

更嚴重的是,中國工廠停產亦令澳洲及新西蘭的非處方止痛藥撲熱息痛,但原來這只是問題的,兩國極之容易由於醫療產品供應鏈中斷而遭受;澳洲在2019年由海外進口超過九成藥品,而新西蘭則的藥品。

學者認為,基於這些原因,兩國急需討論一個「跨塔斯曼製造業合作策略」。
目前,由新西蘭出口往澳洲的商品主要涉及天然資源以及食品,而澳洲則向新西蘭出口汽車及機械設備等,製造業則基本上偏向澳洲一方。

但學者認為,兩國應互相討論如何集中資源,增加產能價值並增強整個地區戰略性產業的競爭優勢,增加兩地之間的資本、零件及製成品流動。

他們說,澳新兩國在第一產業及服務業開始做到這一點,但製造業方面則仍有待改善,尤其是從新西蘭出口到澳洲的方向。
A photo of workers at the Rode microphone factory.
Source: AAP
學者又補充,醫療科技及電訊設備生產將是兩國加強經濟整合的潛在新領域。

近期,兩地主要醫療技術公司(即澳洲的以及新西蘭的)均已迅速,製造呼吸機等協助呼吸的器材以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產品。

他們認為,這些品牌均在國際間享負盛名,擁有技術優勢及敢於創新的聲譽;「跨塔斯曼貿易及生產圈」正正需要這些公司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合作。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請查閱所屬州份或領地的聚會限制規定。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