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這是全球首例通過對胚胎細胞的CCR5基因進行改造,使嬰兒穫得可遺傳的對部分艾滋病的免疫力。
該事件迅速將賀建奎和他的研究推上風口浪尖,被學界認為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那麼,究竟什麼是基因編輯?為何首例基因編輯寶寶遭到學者們群起譴責?潘多拉魔盒裡潛藏的是怎樣的可能性?
什麼是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又稱基因組工程,是遺傳工程的一種, 是指在活體基因組中進行DNA插入、刪除、修改或替換的一項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們能夠比以往更精確地改變活體細胞的DNA,對象可以是植物、動物乃至人類本身。
賀建奎做了什麼?
賀建奎糰隊寀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胚胎中的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理論上可令兩名基因編輯過的寶寶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目前的葯物水平已經將艾滋病從絕症轉變為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可治愈的疾病,但據賀建奎描述,他之所以選擇這種基因編輯的方式是因為艾滋病在中國仍是大問題——然而這一說法暫未得到其他科學家的證實。
Beijing has ordered an investigation. Source: AAP
誰能“定制寶寶”?
改變精子、卵子或胚胎中的基因,則意味著這些變化可以遺傳給後代。
儘管賀建奎撰文反駁,認為把孩子叫做“定制寶寶”是錯誤的,說這是在試圖制造恐懼和厭惡的情緒,但他的行為被批評人士斥為 “定制寶寶”打開了大門。
試想 “定制寶寶”的大門一旦打開,是否意味著一部分人能夠優化基因併代代相傳?是什麼因素在決定哪些人最有可能被優化?
美國遺傳學與社會中心執行主任Marcy Darnovsky批判道,“如果不加以約束,那些身為有錢父母的‘流氓’演員就可以改良自家孩子的基因!”
技術與倫理風險
賀建奎所寀用的技術併非中國獨有,事實上,根據對賀髮出譴責聲明的122位科學家所言,“科學上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及科學價值,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及其長遠而深刻的社會影響”。
而倫理方面的風險,除郤賀建奎項目在倫理審查報備方面的程序缺失外,更多的探討事關道德:在一個嬰兒還不能決定自身命運的時候,人為地替他/她作出決定,未來誰來替他/她分擔可能面臨的風險?
這正是讓多數科學家選擇把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研究限於實驗室的一大原因——把這項技術帶出實驗室應用於活體胚胎所潛在的風險和危害,誰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