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一名澳洲出生、從未出國的墨爾本女性被確診患有神經囊蟲病—即大腦內出現寄生條蟲,成澳洲首宗本土感染。
- 專家警告,由於全球更頻密互通,以往在澳洲等較富裕國家十分罕見疾病亦開始有病發的可能。
- 報告建議本地醫生,要密切留意日後澳洲是否會有更多神經囊蟲病的本地個案。
據的報導指,有關的個案在《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上發表。報告描述醫生在該名25歲的墨爾本女患者的大腦中發現有囊腫的跡象,及後在DNA檢測後診斷出該名女性患有上述疾病,
由於涉及今次個案的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在澳洲極為罕見,以往只有移民或曾到過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疾病較普遍的地區旅行的澳洲人才會受到感染,因此,醫學界對女患者如何受寄生條蟲入侵,感到驚訝及充滿疑問。
報告描述該名女患者自18歲開始,每月經歷兩次或三次經常性頭痛,並同時出現「視覺問題」,而一度被診斷為偏頭痛。
該問題一般只要服用撲熱息痛或用於治療胃及食道問題的藥物—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後就可解決。但患者出現持續六至七日的中度頭痛,同時經歷更嚴重的視覺問題—包括視力模糊後,決定求醫。
醫生在患者的磁力共振掃描(MRI)的影象中,發現她的大腦出現病變,建議用手術將其病變部份切除,手術完成後,醫生驚訝地發現,看似囊腫的物體,其實並非人體組織,而是寄生蟲的幼蟲。
而在詳細的DNA測試後,醫生確診患者是腦囊蟲病。案例的報告亦指出:
今次是澳洲記錄到的首宗本地感染個案。
神經囊蟲病是由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的幼體—囊尾幼蟲引起的組織感染疾病,在部份東亞及拉丁美洲國家中極為普遍。
只要豬隻曾吃受感染的人類糞便就會成為載體,之後,若有人食用附帶囊尾幼蟲卵的豬肉,就有機會吸入蟲卵,並於體內發展成幼蟲。幼蟲會由腸道經過血液,到達其他器官—主要為肌肉及中樞神經系統—並形成囊腫。
在北美,中歐,日本和澳洲等較富裕國家,或部份因宗教或社會習俗理由而禁止食用豬肉的國家或地區,甚少會出現神經囊蟲病。
涉案的墨爾本女患者擔任咖啡師,她及其父母及兄弟姐妹住在當地的偏遠地區,家人與經常到常見的地區旅行的人士,亦沒有任何親密接觸。
READ MORE
【罕見病例】母子同患急性腦癌不言棄
雖然研究人員無法找到明確的感染源,但他們估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者曾食用由一些高病發率國家人士帶回澳洲的雞蛋。
從女患者的DNA檢測結果顯示,其體內條蟲的基因與亞洲的條蟲基因鏈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女患者身處的偏遠地區,約有6%的居民是在印度出生,亦有接近10%的當地居民在亞洲出生。醫學專家則指出,女患者的咖啡師工作,確實會令她與許多國家的人有接觸。
報告亦建議由於國際之間的旅行增加,令腦囊蟲病等疾病有更大機會傳播到澳洲。
雖然案件是澳洲本地出現的神經囊蟲病的先例,但仍有可能會發生更多案例。
報告建議本地醫生要密切留意該疾病的日後發展。
「由於低病發與高病發的地區之間的旅遊流動,經已變得更頻繁及方便,因此,發生零星感染並不出奇,亦令到有被認為感染的風險很小或極微的地區,亦有機會出現病例。」
READ MORE
今日大事 (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