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一個改名字的過程 背後卻蘊含重大文化意義

半個世紀前,現年75歲的澳籍華人吳永昌,選擇來到雪梨生活,當時華人面孔還很少見,也很少見到中文名字,吳永昌在澳洲居住的五十年裡,都被稱為John Wood。

1.jpg

最右邊的是年輕時的吳永昌。 Source: Supplied

今天的雪梨,不論是在Eastwood、Burwood還是Hurstville等區,使用「原汁原味」中文名的華人就跟那些路旁的華人雜貨店、麵館和中藥店一樣,隨處可見。

但在半個世紀前,當現年75歲的澳籍華人吳永昌移民來到雪梨生活時,當時華人面孔還很少見,也很少有人會有中文名字,因此在澳洲居住的50年裡,吳永昌被稱為John Wood。

從香港到澳洲 從吳永昌到John Wood

1973年,雪梨歌劇院的落成將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澳洲,英女王伊麗沙伯二世也專程前來剪彩。

那天,25歲的吳永昌也在香港從電視上見證歌劇院的落成。他被廣闊的雪梨海港所震撼,當下決定,自己要來澳洲。

他回憶道「我是1973年12月18號來到澳洲的。當時香港到澳洲沒有直飛航班,我在印尼的機場轉機,順便買了瓶酒,買完那瓶酒後,我的口袋還有18元3毫。」

「我是拿著旅遊簽證來到這兒,之後就呆著不走了。」

吳永昌在1948年出生在上海常熟區(現已撤銷),他的父親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吳永昌帶到香港。

雖然香港在上世紀50 年代至70年代中期,經濟以驚人速度增長,但吳永昌的生活卻不盡如人意。

「我在香港是售貨員,最低級的人,我的教育程度低,我才讀到7年級,因為沒有錢交學費,被學校趕走。」

在吳永昌來到澳洲後,時任總理魏德倫(Gough Whitlam)取消了白澳政策。三年後,傅利沙(Malcolm Fraser) 政府又對簽證逾期滯留者,和其他非正常途徑入境者進行「大赦」,因此吳永昌也在1976年拿到在澳洲的永居身份。
2.jpg
今年是吳永昌在澳生活的第50年。 Source: Supplied
吳永昌向《SBS中文》表示,幾十年前,澳洲的華人圈子很小。

他指「中國人都住在Surry Hills 。你基本上都認得他們,就那麼幾個人」,「如果開車離開雪梨,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看不到中國人的身影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吳永昌在申請駕駛執照時,手寫填上自己姓氏Woo(吳)。

面對這個不熟悉的姓氏,工作人員以為吳永昌寫錯,好心地在末尾加上了「d」。

吳永昌解釋「那時候開銀行戶口,也是看駕駛執照,所以一來二去,大家都以為我是Wood了。」

吳永昌在澳洲當了很長時間場的服務生,他指自己剛來澳洲時英文很差,所以每當被酒吧客人問到名字時,他總回答「阿昌(粵音Cheong)」。

而「Cheong」的發音跟「John」很相似,自此酒吧客人便以「John」稱呼他。

現在John Wood這個名字也已經陪伴吳永昌走過了幾十載春秋。
3.jpg
吳永昌抱着孫女。 Source: Supplied
雖然名字並非自己所改,但吳永昌對於新名字,亦是順其自然的態度。

「我自己感覺沒什麼不同,反而讓人家好叫一點。」

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移民研究學者郭美芬博士(Dr Mei-fen Kuo)認為,「澳洲社會在當時還是有一個制度上的歧視,所以幫他填文件的人會認為Woo不會是一個姓氏。」

她續指,早期的澳洲白人移民官員,還會因為欠缺對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理解,「把不少華人移民的姓氏和名字顛倒,讓不少華人以名為姓」。

在如今的澳洲社會,華人保留明顯少數族裔特徵的名字或姓氏,早已是平常,雖然許多源自拼音的姓名,對英文母語者來說頗為拗口。

郭美芬博士表示「現在我在大學上課,發現我的學生不管是不是華人背景,都會保留自己原來的名字。」

姓氏與文化 掙扎與自信

今年42歲的Malcolm John Wood是吳永昌的兒子,他對《SBS中文》表示,自己的姓氏與華人血統確實曾讓他困惑,因為華人一般不會姓「Wood」。

「我發現了我的名字其實與我的樣貌並不相襯。」
4.jpg
吳永昌一家,最右邊的是Malcolm John Wood。 Source: Supplied
因為Malcolm的外公是中俄混血,外婆是烏克蘭人,所以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的華人身份沒什麼特殊。

Malcolm表示「每個人都有一點不同。」,「我是華人。這就像顏色一樣,藍色和紅色,它們彼此不同,但我對這種不同是沒有情緒。」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Malcolm認為,華人身份確實給自己帶來迷茫與掙扎。

「我變得有些敏感,我越來越意識到我是華人這一事實。我開始覺得,天哪,我是不同的。人們確實會因為我是華人,而對我有對待上的分別,特別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

Malcolm向《SBS中文》表示,自己在就讀二、三年級時和比大自己兩、三歲的學生發生口角爭執。Malcolm現時仍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

「他一邊打我,一邊說 fXXXing little Chinese brick,這句話其實很嚴重。」

在Malcolm的高中時代,他發現,有些人會與他開關於華人的玩笑。而且認為Malcolm也該認為這些笑話很好笑。

「長大一些後,你認為也許作為華人,你應該接受這些事情。但人再長大一些後,你明白這些人其實是不尊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路上 澳洲還有多遠要走?

值得慶幸的是,Malcolm認為現在的澳洲跟幾十年前相比,有了更積極的變化,變得更多元文化。

「種族主義真的很差,雖然現在包容、多元文化和多樣性這些很好的概念,仍在初創階段,但是正在蓬勃發展,這些概念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共論壇上。」

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Alfred Deakin研究所學者楊凡表示,澳洲人確實越來越尊重多元文化,但是多元文化不該只被定義為食物、語言和宗教這些基礎概念。

她說,真正的多元文化是「聽取並接受少數群體的聲音」,並給予每個人公平的就醫和受教育機會,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

「如果你看澳洲的決策層,你會看到身居高位的的人大部分都是白人男性。」

「我們需要讓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的人亦參與決策過程。這些人應該成為公共機構的一部分,進入包括大學、主流媒體和政府機構工作,來為多元文化族群發聲。」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 December 2022 6:26pm
By Yimin Qiang
Presented by Hiu Ching Lam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