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日授勳】李林迪以藝術重塑華人身份 啟蒙新晉藝術工作者

在澳洲日授勳的華裔藝術家李林迪(Lindy Lee)表示,今次榮譽應歸於她現年101歲母親。在50年代的白澳政策下,李林迪和家人受盡歧視,甚至令她排斥自己的華人身份。母親的堅毅成為李林迪的榜樣,造就了她在藝術上的視野和成就。

澳洲華裔藝術家李林迪在澳洲日(1月26日)獲頒澳洲官佐勳章(AO),以表揚她多年來對澳洲藝術界的卓越貢獻。她接受SBS中文訪問時表示,一時間消化不了這個驚喜。

「我感到很榮幸。最初是有點難以置信,我的性格是有點害羞的,但同時我亦覺得很自豪,因為活在50年代的澳洲,當時還有白澳政策,這些政策非常排擠華人。而在我出生的年代,女性要從事藝術工作,亦是難以想像的事。」

李林迪1954年出生於布里斯本,她擁有一張亮麗的履歷表,1975年於布里斯本 Kelvin Grove College of Advance Education 畢業,獲得教育文憑(藝術)。1984年在雪梨藝術學院(Sydney College of the Arts)完成繪畫碩士後學位和視覺藝術學士學位。2001年則獲在新南威爾士大學藝術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

母親成終身榜樣

李林迪說,沒有任何一個成就是垂手可得的,對她,更多的是包含了傷痛經歷、自我否定再跟自己和解才做到的。而母親的堅強就成了她一生的榜樣、成就了她的藝術事業。

「媽媽今年已經101歲了。大概在1946年的時候,我的父母當時都在中國,經歷了日本侵華,接著國共內戰,我父親覺得情勢實在太差,於是跟在澳洲住的公公 (李林迪媽媽的父親) 聯絡,希望可以一家人到澳洲生活。」
Lindy Lee (in pram), sister Joyce, and parents Lily and Phillip. Photograph courtesy
of Lee family.
Lindy Lee的父親Philiip、母親Lily和姐姐Joyce。Lindy 在嬰兒車裡。 Source: Supplied
李林迪憶述,當年媽媽帶著兩歲的哥哥和懷著六個月的身孕,和先到澳洲鋪路的父親道別。媽媽當時感到這一別亦不知道會否再見面,因為那時整個中國都陷入混亂的內戰中。

結果,母親與哥哥和姐姐等了父親差不多八年,才可以去到澳洲一家團聚,而她就在布里斯本這個新的家出生。
當時我們想在布里斯本買一幅地起屋,那個地主說不會賣給華人。這令到媽媽很難受,要面對這種族歧視。但很幸運,父親的一位澳洲人朋友幫我們買下土地,再用原價轉售給我們。
對華人的歧視,延伸到李林迪的中學時代。她開始交男朋友,如一般青年人一樣外出娛樂,到朋友家聚會,然而卻招來白眼,更令她開始討厭自己是華人這身份。
有些朋友的家長,我當時的好朋友,會把我擱在一角,說「你覺得你是否應該與你的族群在一起呢?」有些同學會跟我說:「你不應讓人見到你入夜後和澳洲白人在一起,這就像是宣告你是亞裔妓女。」
「我不明白他們為甚麼要這樣說,這令我很受傷害,令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不屬於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恥辱。」
Lindy meditating with her work Birth + Death (2007)
由已故丈夫在2007年拍攝的Lindy及其作品《Birth + Death》。 Credit: Robert Scott-Mitchell

藝術轉化人生觀

藝術令李林迪和自己的華人身份和解、共存並擁抱這獨特之處。她把自身的經歷帶到作品和教學上。

「所有的問題我都嘗試在藝術創作中疏理,當我在雪梨大學任教時,我會跟我的博士生和碩士生說很多關於多元的事情,包括性別、殘疾和種族方面。」
有趣的是,我們的位置就是與別人不同,因此有時我們會感覺被撕開、不被接受。但同時我們有著多重世界觀,這是一分恩賜,可能這恩賜是從痛苦中得來的,但這是奇妙的恩賜。
Lindy Lee @ MCA
李林迪的作品《星光灰燼世界》。 Credit: Ken Leanfore
在80 年代起, 李林迪由最初集中畫作,轉為探索其他藝術方向,由尋根去檢視身份問題到擁抱自然,再發展到揉合中國的道學和佛學,以大型的後現代雕塑和裝置藝術品作為媒介,從中感受天人合一。

她有不少作品都見於澳洲重要藝術地標,成為知名的公眾藝術品。包括豎立在南澳美術館外的《星之生命》(The Life of Stars),在雪梨的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外的《星光灰燼世界》(World of Starlight Ember)等等。
Life of Stars
李林迪的作品《星之生命》。 Source: Supplied

用藝術啟蒙新一代

回想起藝術事業,她說,在她那個年代,女性要成為藝術工作者是不太可能,當時的澳洲亦未有多樣化的藝術發展方向。但她一次的意大利之旅,令她改變了想法。

「大概四十年前,我到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我看見一幅畫作,我被深深吸引。那幅作品是很暴力的,我發現原來是一位女畫家的作品。」

「要知道在70到80年代,女性想從事藝術工作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當我望著那一幅畫的時候,我的思緒轉動了,我決定要讀藝術學院。」
好像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她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她500年前的畫作依然能撼動人心。這告訴我要有勇氣,同時亦令我希望,如果我可以透過藝術去影響一些人和事,我會去嘗試。
Artist Lindy Lee
Lindy Lee 說透過藝術可以感受世界、宇宙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Credit: Elise Derwin
李林迪也致力藝術發展培育和管理工作,她在 1985年至2014年,出任雪梨藝術學院導師。1986年至1987年,成為 Artspace視覺藝術中心董事會成員。1996年為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創始成員,並於2003年至2005年,擔任主席。她於2012年至2014年曾擔任澳洲藝術委員會的會士。

李林迪在雪梨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的一次活動中, 遇上一些新晉藝術工作者,他們告訴李林迪,她的經歷和作品啟蒙了年青一代亞洲藝術工作者的想法,令他們知道很多事情只要去試就會變得有可能。
獲頒勳銜這事情亦說明了(共融) 已成為文化,這是相當重要的,令其他人看到一個例証去追夢。
還有一件事對李林迪來說是至為重要,就是要告訴已患有失智症的媽媽,女兒今天有的一切都來自媽媽。

「我要告訴媽媽,我擁有成就,這全因為我是你的女兒。」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  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6 January 2024 9:20am
By Nina Loh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