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蘭大學(UQ)、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昆士蘭科技大學(QUT)、雪梨大學(USYD)和(Immunisation Coalition)的科學家、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了一款診斷工具,可對感染新冠病毒後6個月患後遺症的風險進行評估。
昆大的化學與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索特(Kirsty Short)表示,該工具將有助於解決這種頑固疾病帶來的問題,目前全球至少有6,500萬人被認為患有新冠後遺症。
「這是一種帶來很大影響的衰弱性疾病,會在10個不同的器官系統中引起200多種癥狀,對個人的影響也大不相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的資訊,新冠後遺症也被稱為長新冠或新冠長期癥狀(long COVID),是指病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病癥。
最常見的癥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和俗稱腦霧的認知功能障礙(如意識模糊、健忘、精神不集中或頭腦不清晰),可能影響個人的日常活動能力,如工作或做家務事。
相關內容
什麼是「新冠長期症狀」?
索特表示,雖然對新冠後遺症的診斷和醫療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現在人們對與病情發展相關的風險因素已有深入的了解。
「這個網上診斷器納入了一系列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併發症、疫苗接種狀況、感染(新冠病毒)的次數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
她表示,這些數據使研究人員的研究支援演算法能夠為長新冠的風險,提供個性化評估。「用戶介面友好,易於瀏覽,適合不同年齡和技術水平的用戶使用。」
弗林德斯大學的副教授利特(John Litt)是該診斷器計劃的共同負責人。他說,透過識別那些可能面臨更高風險的人士,該工具能幫助採取積極措施和早期干預,從而可能減輕癥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雖然許多成年人現在並不認為新冠是一個大問題,但許多人都擔心會患上新冠後遺症。每感染一次新冠病毒,患長新冠的幾率就會增加。」
索特說,該計劃也關注了可能導致長期新冠的可控因素。
她提到,沒有完全接種疫苗、急性感染期間錯過藥物治療和反覆感染都會增加風險,也是可控的影響因素,「所以你現在可以採取行動來減少這些情況。」
「衛生管理人員和個人可以與臨床醫生一起使用這個風險評估工具,就疫苗接種、避免感染的行為和在急性感染期間尋求早期治療共同作出決策。」
該網上診斷工具的網站強調,所顯示的結果僅供參考,「該工具顯示了與你性別和年齡相同的人的平均結果。此工具不考慮其他可能改變您感染新冠或患病幾率的因素,這包括你的整體健康狀況、工作或上學地點或你的新冠安全行為。」
世界衛生官網提到:「大多數感染新冠的人都會完全康復,但現有證據表明,大約10-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康復後會受到各種中期和長期的影響。」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