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為何疫情後越來越多父母讓子女在家上學?

在世界各地,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庭數量不斷增加。而澳洲全國估計有超過4.3萬名學生註冊在家上學。

home schooling

疫情後,愈多家庭發現在家上學是可行且愉快的,因而決定不再重返校園。 Credit: Pexels/ Julia M Cameron

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學生被迫在家中上網課。但疫情過後,在澳洲及世界各地,學童在家上學(home schooling)的情況並未完全減退。

昆州上月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在家上學的人數增加了20%,從8461人增至10048人。過去五年,該州小學生在家上學增加了152%,中學生增加了262%。

與此同時,昆州正考慮對為子女進行居家教育的家長作“嚴格監管”。目前家長每年只需報告一次,而且孩子不需接受全國識字及數學測試(NAPLAN)這樣的國家考試。

在家上學的監管問題正引起關注,但這真的是教育系統所需要的嗎?

在家上學現狀

在新州,截至2023年1月,註冊在家自學的學生有12,359人,較2022年數據增加了37%。在維州,截至2022年12月,有1,1912名學生居家,自2021年以來成長了36%。

根據州和領地的數據,估計全國有超過4.3萬名合法註冊的在家上學學生。實際人數可能更多,因為可能有家長沒在所在州或領地的教育部門登記,儘管法律有此要求。

對未註冊人數的估計也不盡相同。一些提供在家上學課程的機構估計,沒註冊的學生和註冊的學生一樣多,但準確的數字很難統計。

在家上學成潮流?

昆州政府一份今年的報告,對該州500多名居家教育子女的父母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有45%的家庭原本並無計劃讓孩子在家上學;61%的父母因為孩子有殘疾或健康問題,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或擔心校園欺凌,而讓孩子居家。

這些家長也提到,他們的孩子在學校難以學習,甚至不願去學校,令在家上學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上述情況與學術研究結果相似。有研究發現,大多數選擇居家教育的家庭都是因為曾經有不好的學校經歷,例如孩子遭受欺凌或有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問題。

雖然在疫情前,在家上學的人數就已在增長,但疫情令居家教育大幅增長。對某些家庭而言,這段經歷讓他們發現在家上學是可行的,而且是愉快的,因而決定不再重返校園。

居家教育的資格

許多父母並不是符合資格的教育從業人士。以2023年昆州的報告為例,參與調查的家長中,只有20%持有教師資格,另有15%曾在學校從事非教學的工作。

昆州《教育法》規定,進行居家教育的家長要為孩子提供符合需求的「高質教育」,並確保孩子能取得進步。家庭每年需報告學習情況,為下一學年制定教學計劃,並提交孩子的學習成果樣本。

各州的做法不盡相同。在新州,教育部門的代表會上門家訪;而在維州,家庭需提交教育計劃,並可能被隨機挑選進行審核。

家長不一定需要按照澳洲課程來教學,因為它設定的是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應該學到的目標,而不是家長在家裡應該做的事情。
Homeschooling in a pandemic
Source: Getty / Getty Images

應否加強監管?

《信使郵報》(Courier Mail)報道,昆州政府正考慮對在家上學實行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但有國際研究顯示,就學業成就而言,在家上學的成果與在主流學校的一樣好。居家教育這種方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為它更符合一些孩子的需求,同時家長也有動力幫助他們的孩子學習。

有一種風險是,過多的監管將導致更多的家庭拒絕向當局註冊。許多目前沒有註冊的家庭表示,他們之所以不遵守規定,是因為他們害怕當局干預。

澳洲一項研究表明,繁重的合規要求會導致家庭與教育部門關係惡化,並不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結果。

如何促進家長參與?

在維州和塔州,居家教育人士已經參與到向政府提供監管建議的委員會。家庭教育網絡(Home Education Network)的調查顯示,這些州90%以上的居家教育人士是註冊的。

專家建議,若想提高在家上學家庭的合規性,應考慮加強與家庭的合作。例如將他們納入有關居家教育的政策制定中,讓家庭把合規視為支持孩子教育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孩子送到學校,當局對他們的「懲罰」。

此外,政府也需深入了解這些家庭為何讓孩子離開學校。顯然,這些家庭選擇在家上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而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本文作者Rebecca English係昆士蘭科技大學(QUT)教育學高級講師。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22 December 2023 4:41pm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