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勳章(Order of Australia)包括綜合類勳章和軍事類勳章。綜合類分為四個級別,分別為澳洲同伴勳章(AC)、澳洲官佐勳章(AO)、澳洲員佐勳章(AM),以及澳洲勳位勳章(OAM)。
數百名綜合類勳章被提名人,最終有493人榮膺勳銜,比往屆少近一半。其中6人獲同伴勳章,15人獲官佐勳章,131人獲員佐勳章,341人獲勳位勳章。
當中男性和女性均有246人,各佔總數的49.9% ,還有一人是跨性別人士。近年女性佔比不斷提高,此前兩次授勳都是女性人數連續兩次多於男性。
今年得獎者年齡跨度從29歲至98歲,獲授勳者來自多個不同領域,包括社區服務、國際關係、公共服務、經濟商務、法律、環境保護、醫學、教育、體育、文藝、資訊科技、工程、多元文化事務、傳媒、宗教、旅遊業等。
在上述領域中,憑藉在社區的突出貢獻和卓越服務而榮獲勳章的人數依然最多, 共有226人,佔45.8%,緊隨其後的是醫學界的64人,然後是教育界26人。
當局亦特別列出34名得獎者,表彰支持澳洲應對新冠疫情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各行翹楚。
除了上述的綜合類勳章,另有25人獲得軍事類勳章。其他獎章方面,有162人獲得公務員類別的功績獎章(Meritorious Awards),57人獲得軍人類別的傑出獎章(Distinguished Awards)或顯赫獎章(Conspicuous Awards)。
總督赫利向這些傑出的澳洲人表示祝賀:「這是我作為總督的最後一份授勳名單。我一直堅信勳章制度必須反映社區的多元化,我對我們過去5年的進步感到高興。為了讓此延續且必須延續,我們需要大家花時間去提名那些鼓舞他人的人士。」
澳洲授勳制度於1975年建立。每一年的國慶日和君主壽辰,政府都會頒發勳章和獎章,表彰和慶祝澳洲人的傑出貢獻及成就。
任何人都可以在綜合類勳章一位澳洲人,合資格的獲提名的人士,經澳洲勳章理事會(Council for the Order of Australia)評審選出後,會由總督批准頒授。而軍事類勳章則是由國防部提名。
今年有至少三位華裔傑出人士獲頒澳洲勳位勳章(OAM)。
趙美好
旅遊公司Australian Tours Management的營運總監趙美好(Bee Ho Teow)是近年的授勳華人中,罕見的旅遊業代表。
趙美好的父親來自中國福州,母親是馬來西亞華人,父親移民大馬組建家庭,她在檳城出生。19歲時,她隻身赴澳求學,畢業後成為營養師,後來與丈夫鄭永華(Eng Waa Teh)一同在墨爾本開設旅遊公司。精通普通話、廣東話、福建話、福州話、馬來語的她,憑語言和文化優勢成為澳洲業界開拓亞洲市場的先行者之一。
她從1995年起出任公職,成為澳洲旅遊局(Tourism Australia)的前身澳洲旅遊業專員公署(Australian Tourist Commission)專員,還曾任職於澳洲旅遊局的國際行業顧問小組、中國市場顧問小組,擔任過維州旅遊局(Tourism Victoria)董事會成員、澳洲旅遊業出口理事會(Australian Tourism Export Council)全國董事會成員、維州州長顧問等。
趙美好憑語言和文化優勢,為澳洲旅遊業開拓亞洲市場。 Source: Supplied
她向SBS中文表示,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為事業帶來很多幫助,而這次獲頒勳銜是澳洲政府對旅遊業也可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認可。
度過40多年的旅遊業職業生涯,她感謝丈夫和子女的支持:「我想告訴年輕一代,若你是要工作的母親或父親,你要子女理解你做的工作。如果他們不明白你為何努力工作、不接受,這就會變得很難。」
黎志榮
坎培拉全科醫生黎志榮(Chi Wing Lai)因其55年如一日為醫療行業的付出而獲得嘉獎。
黎志榮於1939年生於香港,童年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度過,親歷了姐妹因營養不良和得不到醫療護理而死亡的慘痛。因父親曾做過水手,喜歡澳洲這個國家,便在1958年送18歲的兒子南下,在新州Armidale讀中學,並成功考入雪梨大學讀醫。
在雪梨南區St George醫院實習數年後,他隨團隊進駐坎培拉,從此在這定居,做了20年的接生工作。逾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他支援過多間公立醫院,也曾在雪大臨床學院的坎培拉校區和澳洲國立大學醫學院擔任講師。
黎志榮行醫逾半世紀,到2022年才退休。 Source: Supplied
他相信教育可改變人生:「如果沒有受教育,我無法在這裡從事我的工作。在亞洲國家,除非你生於非常富裕的家庭,否則成功肯定需要良好教育。」
對於這次獲頒勳銜,他坦言感到驚訝:「我只是做我的工作,我很享受其中。我想不到誰會提名我。」
Buuloc Lam
難民出身的牙醫Buuloc Lam因其人道主義牙科護理的義舉而獲授勳銜。
Buuloc在越南出生,祖父母來自中國,出生是正值越南戰爭。戰後,她一家九口逃難來澳,靠慈善機構的支援生活。她曾因為牙痛,家人存了很久的錢為她補牙——這件小事讓這家人機緣巧合地誕生了兩位牙醫,包括Buuloc自己。
從醫30年,她還積極回饋社會,在慈善組織救世軍(Salvation Army)和Karinya House擔任義務牙醫,又加入兒童健康救援隊(Children's Health Aid Team),多次返回越南為當地兒童義診。近年她又參加Sanjiwani Australia支援尼泊爾的醫療活動。
Buuloc寄語新移民,鼓勵他們像當初「完全不懂英語”的自己一樣,保持耐心和努力工作,以達致自己的目標。
牙醫Buuloc Lam去年在尼泊爾為當地兒童義診。 Credit: Facebook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