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林业生态学的蒋蕊竹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用机载激光雷达的数据,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森林的生态结构。在澳大利亚的山火发生之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发现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存在不少偏见误解,这位女博士也开始孜孜不倦地熬夜进行科学知识的分享。
她接受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吴音的访问,回答了朋友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大火烧了4个多月还控制不了,是澳洲救火不给力吗?大火会把考拉这样的野生动物烧灭绝吗?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几时可望恢复?欢迎点击封面图片收听详细采访。
为什么大火烧了4个多月还没有得到控制?是有关部门不作为吗?
澳大利亚并不是在花四个月时间灭一场林火,很多情况下好不容易快要控制一场火,其他地方又生出新的起火点 。通过蒋蕊竹用NASA每日实时林火数据做的(从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01月06日),可以明显看出每天都有不同的新增起火点。
从去年11月到12月澳洲天气情况是基本上没有降雨(有也只是非常的少的0.2mm左右降雨量),持续高温(30摄氏度)和强风天气(50-60km/h)加上之前的连续干旱,让森林中植物的水分含量降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加速了林火的扩散速度和强度,也让起火点“遍地开花”。比如说在新州,过去两个月面积最大的火场约为8千5百平方公里,加在一起有200-300场面积大小不同的林火,还不包括一些短期内被迅速扑灭的火和起火点位置相近汇合在一起的几场火。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起火频率,澳大利亚的消防员可以说是疲于奔命,他们应急救援管理的最高原则是尽可能保证人身安全,而不是与自然强硬对抗。所提到对于“林火”的控制,也是尽量减缓林火蔓延到居民区的速度,优先针对任何蔓延线上有城镇的林火进行控制,让居民有足够时间进行撤离。在能够保证居民完全撤离危险的前提下,再去控制其他方向的林火蔓延。
Difficult NSW bushfire conditions have returned, with RFS crews staying in the field to battle fires. Source: AAP
对于澳洲森林来说,林火其实是年年都会经历自燃,当地的生物也进化出了很多生存机制,很多植物甚至受到林火释放的温度或者烟雾刺激之后才会萌芽再生。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全力灭火对于本土生物来说究竟是不是“帮助”?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万物自有生存之道。当然有些人会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这个范畴很大,有时间会进一步慢慢说明。
说回对于火灾应急救援管理,最新统计到1月10号为止,澳洲的燃烧总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南威尔士州4. 9万平方公里,维州1.2万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受灾面积下,澳洲消防团队把人口损失控制到26人,已经是很了不起。尤其相比2009年黑色星期六的大火,当时燃烧面积仅为今年的5%,但死亡人数为173人。相比之下,今年更大的受灾面积更少的死亡人数,是不是可以承认一下澳洲消防能力的进步呢?有人将今年的澳洲大火跟2019年中国四川省凉山的森林火灾相比较,但两者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凉山森林火灾发生在北半球的3月份,也就是冬季,而澳洲的山火正处于夏季高峰期,而且两地的森林(含水量)以及附近居民的人口密度也有较大不同,所以批评澳洲消防不努力,水平不够都是不负责任的。
Lawrence (pictured) and Tracey Goodheart stayed to protect their home in Verona, NSW. Source: AAP
历史上有没有类似规模大火的记录,有的话我们能否知道这样的大火会给森林生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火灾之后,需要多久大概生态能够重新恢复平衡?
就蒋蕊竹熟悉的维州森林来说,截止1月10日,今年1.2万平方公里的火灾面积还不是历史最高记录,2003年、2007年的火灾面积都差不多。燃烧区域也是在维州的东部。她说,就燃烧面积而言,维州这个区域火灾达到这一规模属于正常范围。事实上,维州中部高地在1939年也有过一场大火,面积大概是2万平方公里。目前这个区域的自然生长的桉树林大部分都是从1939年再生的。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林火本来就属于澳洲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澳洲的生态系统,不少生物进化出了在林火下生存的很多机制,很多植物甚至是依靠林火进行萌芽再生。比如有些桉树会有很厚的树皮,林火烧掉表层的树皮之后,就会有新芽从树皮中间重新长出来。再比如说班克木(banksia)的种子包裹在厚重的种壳之中,需要火烤才能释放出来。
大火后重生的山林 Sourc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在森林土壤中也存在很丰富的种子库(seed bank),有些植物的种子就需要受到林火产生的高温或烟雾刺激,才能萌芽再生。再看火灾过后的恢复,目前从面积最大的,80年前1939年大火恢复的维州中部森林的生长状态就很正常。这个区域有世界上最高的开花植物,目前根据激光雷达数据监测到的最高树木是在91米左右。这种植物林分的平均高度也大概在80米上下,平均每年长1米左右,如果是恢复前期,增长速度会更快一些。说完植物,再说动物。动物比人类更了解森林。如果我们想在密林中找一条穿越森林的捷径,方法之一就是追踪动物(比如大袋鼠)的粪便。动物对于自己的生存坏境其实非常了解,一场大火过境,会因为不同地表植被的分布,还有不同的地貌环境形成的不同斑块,不同区域受灾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动物会自然找到森林中最可能的“避难所”,可能是小溪边,可能是雨林中不容易起火的植被下,也可能是深谷中。
六种不同植物在林火过后的再生芽 Source: Clarke, Peter J., et al. "Resprouting as a key functional trait: how buds, protection and resources drive persistence after fire." New Phytologist 197.1 (2013): 19-35.
当然也会有一些来不及逃难的丧生在火海中。但最主要的是这些在“避难所”幸存下来的小生命,会用它们极强的繁殖能力,重新使得种群扩大起来。蒋蕊竹博士期间研究的就是潍州排名第一的濒危物种‘利式负鼠’(Leadbeater's possum),目前其主要分布地带预估的种群数量在2000-3000。2009年大火的时候,科学家都觉大火烧掉了它们40%~50%的栖息地,因为这种负鼠身体娇小,而且不能像飞鼠一样在树冠之间滑行,只能密林之间跳跃活动。研究人员预估它们在林火下的存活率非常低。然而2016-2017年,蒋蕊竹所在研究团队对2009年“黑色星期六”大火的区域进行重新采样,惊喜的发现了多个利式负鼠的新居住群。再进一步根据激光雷达数据做计算,发现火灾区域仍有50-60%的林冠保持存活,火灾会把一片森林‘烧光光’的效果并不像之前想的那么严重。但是,这样的发现并不能令我们完全放心。之前提到的植物对于林火的应对机制,只建立在过去的林火动态趋势上。也就是说,它们可能习惯了每隔十几年有一场林火来临,但是如果改变频率,每十年来几场林火,植物是不是还能适应呢?在林火发生频率随着时间越来越高的时候,植物是不是还来得及进化出相对应的机制呢?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答。
The fate of the leadbeater's possum remains in limbo following a court decision. Source: AAP
历史上不太容易受到林火影响的雨林,今年也受到了影响。也意味着林火也严重到超过了雨林对于林火的“抵抗力”,一旦雨林将不再能够适应林火,所带来的影响也将非常巨大,包括对于依赖于这些雨林避难的小动物的影响也都难以估计。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尽可能减少今后的火灾吗?
根据澳洲气象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暖确实是改变今年澳洲林火动态的一个原因。全球变暖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做出改变,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不论在澳洲还是中国,蒋蕊竹再次呼吁人们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这包括转向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澳洲,一部分居民已经开始使用太阳能电板供应部分的家具用电,一些地区的路灯也使用了太阳能供电。蒋蕊竹强调,针对澳洲比较特殊的是一定要节约水资源。澳大利亚因为地理气候条件极度缺水,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限水令”,但她依旧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并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简单来说,控制洗澡时间,循环用水,回收雨水做院子的灌溉用水等措施,都有助于节水。
Two million Australian households now have rooftop solar power systems installed. (AAP) Source: AAP
火灾之后也会有一些种树的志愿者活动,蒋蕊竹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参与。种树的组织会提供车辆接送。或者大家也可以考虑为火灾捐款,或者未来也成为一名社区消防的志愿者。
学习林学出身的蒋蕊竹说,希望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林学、林火作为专业做一些科学研究上的贡献。她告诉SBS电台:“我希望可以通过今年这次的林火,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更多人意识到森林资源保护,森林合理规划有多么重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类似的科学研究领域。”
READ MORE
“雷神”、Elton John等明星纷纷为澳大利亚山火救灾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