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随着澳中建交纪念日(12月19日)的临近,大熊猫再次成为连接两国友谊的使者。
大熊猫“网网”和“福妮”于11月中正式结束15年旅澳生活,启程返华。
而在年底,“怡兰”和“星秋”将作为新一对大熊猫,来到阿德莱德动物园。
即将开启旅澳生活的大熊猫“怡兰”和“星秋”。
而在中国,熊猫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连接中国与外国友谊的桥梁。
从1972年中美建交时的大熊猫赠送,到近年来通过长期租赁形式进行的国际合作,熊猫外交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着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
悉尼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高级讲师Minglu Chen博士与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博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亚洲安全项目主任袁劲东博士,如今正在对中国的熊猫外交进行深入研究。
天生“吸粉”+全民运动 塑造大熊猫的“国民性”
Chen博士与SBS普通话节目记者分享了研究中的一些有趣发现。
她表示,熊猫外交的精髓在于其“民间性”与“亲和力”,而熊猫在中国民间所承载的情感远非一般动物可比。
回忆起八十年代初的“拯救大熊猫”运动,Chen博士感慨万分。那场运动不仅拯救了大熊猫,更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种下了保护自然的种子。
Chen博士回忆道:“八十年代初,四川的箭竹忽然大面积地开花。箭竹属于熊猫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而竹子这种植物一旦开花,就代表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所以熊猫的食物来源急剧减少。”
“所以那个时候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一个‘拯救大熊猫’的运动,《人民日报》有很多广泛报道,(包括)小学生聚集起来给熊猫捐款,大学生走上街头发传单宣传珍稀动物熊猫的食物来源正受到威胁,还有工厂的工人、解放军战士一起捐款,甚至还有报道在美国和日本的民众自发的救助熊猫的捐款行为。”
然而,民间“国宝”大熊猫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外交的得力助手,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形象和强大的“吸粉”能力。
在Minglu Chen博士看来,大熊猫的外形可爱、憨态可掬,很容易赢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这种喜爱不仅限于中国民众,而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
通过大熊猫这一可爱的动物形象,中国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与外国民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耻辱感”or“护短”?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官民分歧
然而,熊猫外交并非没有挑战。Chen博士提到,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事件就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熊猫在国外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等。
事件发生时,中国民众的反应异常强烈。他们不仅关注大熊猫的健康状况,更将这一事件视为国家尊严的象征。
这也是Chen博士研究中发现的一个有趣部分: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熊猫外交在民间层面和官方层面形成了不同的态度。
她说:“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中国的民众产生对中华民族统一的一个身份认同感,同时也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很高的忠诚度,这是国家想要实现的目的。”
“但同时,这种教育不断强调近百年被侵略、被占据的历史。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以后,你可以想到民众常常对中国的外交事务会有很强的反应和感情,经常会觉得,有时候中国和外国政府之间的互动,会有这种新一代的‘外国列强欺压中国’这么一个故事的延续。”
“所以我觉得孟菲斯动物园的两只熊猫,中国民众看到有一只死掉了,有一只就是看起来健康状况非常不好,他们产生的这种非常强的反感情绪,当然也是跟这个有关系的,然后又上升到外交的层面。”
Chen博士表示,这种民间对外交事务的强烈反响并非独立事件。
“其实很多时候,经常会看到中国的网民对外交,尤其是中国跟比如说日本、跟美国有一些具体的事件,就会引发这种非常强烈的情绪。”
“软实力”外交如何提升一国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与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相比,熊猫外交更注重与外国民众的互动与沟通。
Chen博士表示:“如果用国际关系的概念来说的话,其实熊猫外交是属于民间外交的一个展现形式,它的受众不是国家政府层面。”
Chen博士介绍道,与之类似的民间外交手段还包括乒乓外交、孔子学院、汉语桥等。
但如孔子学院这样宣传中国文化的民间外交手段,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界限”有时较模糊,因此不如熊猫外交成功——大熊猫的可爱形象很容易赢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类似这样的民间外交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让外国民众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也能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形象。
换句话说,这类外交活动让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软实力”。
“一些国家有着对他国民众的吸引力、影响力,或是其文化会被认为是非常有可取之处的,或是其政治层面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是有可取之处的。”
“软实力特别好的,我觉得例子就是现在的韩国流行文化,忽然一下韩国的K-pop、电影、电视一下就火起来,它的文化一下就变得非常非常有吸引力。还有美国有好莱坞电影,它是美国的软实力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通过电影或者是音乐这种流行文化来塑造自己的软实力,好像现在还没有看到有特别成功的例子。”
“但是我觉得熊猫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的软实力,也是增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吸引力的一个手段吧。
除了传统的熊猫外交形式外,Chen博士还提到了李子柒等网络博主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11月12日,断更数年的中国自媒体博主李子柒再度“回归”,其复更当天发布的两条视频在短短一天内在中国大陆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2亿次、点赞量超千万;而在youtube,其复更首条视频发布短短10分钟内收获了数千评论。
视频博主李子柒断更数年后“回归”,并接受中国官媒新华社采访,表示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做更多工作。 Source: Supplied / Xinhua News
在断更期间,中国社交平台上出现许多同类型创作者,但李子柒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希望能有更多人同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更年轻的血液”。
而这些文化类内容创作者,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国外民众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同成为了一种新的软实力外交形式。
Chen博士认为,与熊猫外交相比,这种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更容易引发国外民众的兴趣和共鸣。
“她跟国家的propaganda是其实分得挺开的。如果是国家主导的民间外交,还是会让受众有时产生怀疑情绪。但是如果她是一个个人形象出现的话……这个吸引力不会让你马上想到她后面是不是有一个国家,不太会把她当成宣传。”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