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留学生 “融入难”症结在哪里?

Four young students leaving campus

Source: Getty images/PeopleImages

莫纳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张弘智博士专门就七年级以上中国留学生“融入难”的问题做了一项调查研究。他认为,除了语言之外,教育方式的差异也是导致疏离和误解产生的原因。


“融入难”主要表现在哪里?

张弘智博士调查发现,和外界的普遍认识一样,语言是华人背景的留学生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中澳两种教育体制的差异等问题。在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同时还要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是华人背景的留学生出现“融入难”的主要原因。一部分留学生因为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不愿意打破舒适区,害怕与本地学生交流。这一现象造成了很多误解。甚至部分本地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感到自己被中国留学生排挤了,甚至产生了“他们都是有钱人,所以不跟我们玩,因为有钱人只跟有钱人玩”的误解。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因为不了解澳洲教育方式羞于在课堂上提问。比如,张博士在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华人留学生上课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提问,而是会去问自己的华人留学生同伴,或者去求助于补习班。其实这样的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同伴不一定能完美解答,而补习班的进度又往往和学校脱节。
Approximately one in five on-campus students across Australia are overseas students.
Approximately one in five on-campus students across Australia are overseas students. Source: EyeEm

时间是解决“融入难”的“良药”吗?

张弘智博士认为,仅仅等待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不够的。他曾在调研时问过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本地学生,他们的建议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参与”,希望华人背景的留学生能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往往有很多活动,但是没人会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参与什么活动,但是从留学生的角度来说,积极主动一点会比较好。

学校方面有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通过对维州243所私立学校的问卷调查,张弘智博士发现,学校对留学生的支持是足够的,涵盖语言、学术、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很多学校设有专门的国际学生的咨询老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单从数量上来看,学校给予的支持还是很足够的。

“融入难”的症结在哪里?

张弘智博士表示,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之前提到的华人背景的留学生不够主动。其次就是学校提供的帮助内容还需要更有针对性一些。比如体育运动方面,中国或亚洲背景的留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澳式足球,但如果能提供一些类似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可能会更适合一些。学校的计划应该更细化一些。

学校和留学生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

张博士认为,从现在来看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中文老师协助沟通。但是有些学生不喜欢得到太多关注和管束,他们反映学校对他们太过关心了,不希望自己被特殊化被区别对待,其实只要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学生就可以了。同时,这部分留学生的家长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和家庭的沟通,尤其是对十几岁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条件的话,家长最好陪读。

点击封面图片收听详细音频内容。

关注更多澳洲新闻,请在Facebook上关注,或在微博上关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