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Gras」为一个法语词汇,直译可译作「油腻星期二」,表示在斋戒时期之前的最后一次放肆饮食,同时准备心神迎来耶稣受难节;因此「Mardi Gras」亦被部份人称为「忏悔节」。
在每年复活节前40天(不包括星期日),包括天主教、圣公会、东正教等在内的基督徒将开始教会年历的「四旬期」(Lent),亦称为「大斋期」;透过斋戒、施舍、悔改、克己及祈祷等方式为自己的罪恶进行补赎,准备庆祝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在这四十多天期间,基督徒特别以守斋或禁食为复活节作准备,因此「四旬期」以往亦称为「严斋月」。而每年四旬期的首日均为星期三,故此基督徒将当日称为「圣灰星期三」或「大斋首日」;当日教会举行圣灰礼仪,将上一年在受难节前祝圣过的树枝烧成灰,在礼仪期间涂在信徒的额头上,作为悔改的象征。至于圣灰星期三的前一天,正是上述所提及的「油腻星期二」,部份信徒会在进入四旬期之前狂欢或食大餐,特别是吃一些决心在四旬期期间暂时戒除的食品或饮品,作为克己补赎的一部份。在英国、爱尔兰及部份英联邦国家,有部份信徒则有进食班戟的习惯,并在四旬期期间禁食班戟或其他以牛油及鸡蛋制作而成、脂肪含量相当高的食品,因此这一天亦被称为「班戟星期二」。在英国一些村落及城镇,当地居民会举行「班戟赛跑」。相传在1445年,一名白金汉郡的家庭主妇在「班戟星期二」忙于制作班戟而错过了时间,因此手执煎锅一直奔跑往教堂,期间更不断抛起煎锅上的班戟,防止烧焦。「班戟赛跑」亦因此成为当地一个特别的习俗,甚至传到美国两个城镇,都有举行类似的赛跑比赛。
Source: Wikimedia/ Lestalorm (CC BY-SA 3.0)
至于世界其他地区,亦以不同形式或相类似方式庆祝「油腻星期二」,更会穿着不同服装或佩戴特别的面具。在美国,参加游行的人士会装扮成仙女、动物、神话故事人物、小丑、印第安人等,甚或穿着中世纪时代的服装。此外,亦有不少人花尽心思穿上贴有色彩缤纷羽毛的斗篷。与万圣节有别,庆祝狂欢节的服装一般不会有殭尸、木乃伊、蝙蝠、血液等元素。1978年6月24日晚上10时,同性恋者团结组织(Gay Solidarity Group)号召超过500人齐集在雪梨Oxford Street,纪念1969年6月28日于美国纽约市发生的石墙酒吧暴动,并促请停止针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及住屋机会,同时要求修订所有针对同性恋性倾向的不公平法例。集会人士号召酒吧内的人士离开酒吧、参与行动,令集会人数一度升至接近二千人。虽然发起行动的组织早已向警方申请许可,但被当局拒绝,因此警方对集会人士进行驱赶,并拘捕53名参加者。
Source: Wikimedia/ Binche (CC BY 3.0)
1979年,在同志运动媒体、企业及组织的反对下,再有人举行同类型游行,纪念石墙酒吧暴动及前一年出现的骚乱,并将游行冠以「Mardi Gras」的称号;当晚有三千人上街。自此,每年都有「Mardi Gras」游行举行,而主办单位更在1981年将游行更名为「雪梨同性恋狂欢节」(Sydney Gay Mardi Gras),并改在每年二月或三月举行。「Mardi Gras」这个宗教节日从此便与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社群维权运动,画上等号。
Source: Wikimedia/ Eva Rinaldi (CC BY-SA 2.0)
READ MORE
30萬人觀賞雪梨第41屆同性戀人士大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