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东方视角演绎西方经典《春之祭》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Source: Yang Liping

诞生于百年前的名曲《春之祭》如魔咒般难驾驭,杨丽萍编导的舞剧会如何阐释?


早在1986年,杨丽萍因一支《雀之灵》而火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而被冠以“孔雀公主”的美誉。
Yang Liping
Yang Liping Source: Yang Liping
跨入2000年后,以家乡云南为素材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将杨丽萍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Yang Liping
Yang Liping Source: Yang Liping
即将于10月3日-6日在墨尔本国际艺术节(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上演的舞剧《春之祭》则是杨丽萍继《十面埋伏》之后又一次颇有实验性的现代舞尝试。

杨丽萍对SBS普通话节目记者表示,《春之祭》和《十面埋伏》一样,都是应各大国际艺术节邀约下而由她编导的,与她此前沿袭的传统舞路线截然不同。

同样是“命题作文”,如果说《十面埋伏》还是在纯中国题材里舞蹈,那么《春之祭》则是一次“从东方角度阐述西方经典”的挑战。

《春之祭》诞生于将近百年前,1910年,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俄罗斯民间传说创作出了《春之祭》,在“献祭”的主题下描绘一名被选为祭品的少女跳舞至死的画面,其中有对自然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对春天将至的渴望……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Contemporary Dance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Contemporary Dance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杨丽萍如此点评这部曾引发巨大骚动的经典作品:“很多音乐家觉得这个音乐是个魔咒,很难驾驭。”

但杨丽萍自认为在“情感和背景上不陌生”,因为她出身的云南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故事,甚至在“在春天也有很多类似的祭奠仪式”。

不同的是,杨丽萍版本的《春之祭》里融入了她对东方生命观的解读。

好比原版《春之祭》讲述了一个劫、一个因,但杨丽萍版本《春之祭》填上了果,她对SBS普通话节目记者表示:“不单是献祭、恐惧和牺牲,而是讲述重生,生命轮回”。

而 “轮回”这个概念是中国文化里独有的: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她请来了中国知名的音乐家何训田将原版曲子从38分钟扩展到70分钟,因为“只有这个时长才能将东方的哲学理念阐释清楚”,而何训田作品的神秘风格与原作的力量形成了碰撞、结合。

她还请来了叶锦添负责美术和服装——叶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在视觉上凝重地表现东方哲学。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源自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被做成硕大的字符充满受众的视觉,狮子暗喻权力和规则,女舞者是受难者也是重生者,而孔雀象征着重生和希望。绚丽而浓墨重彩的舞台美学在《春之祭》得到了延续,正如当初《十面埋伏》来到墨尔本时那悬挂半空的千把剪刀一样震撼。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西方观众看不懂,杨丽萍非常自信地表示,不同层次的观众会从中看到不同的内容,“看热闹的人看视觉、舞蹈编排结构、音乐听觉,理解力强的人会感受传递的主题,还有人会感受情感上的震动”。

她说:“艺术不是简单展示文化或生硬地说教,抑或是非常个体的表达,而是要表达人类的共同感受”,她与其他艺术家最不同的是“坚定站在东方美学的立场上”,尽管,这次讲的是一个西方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