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学者观点:即使通胀率攀升 为何澳储行下周也不太可能加息?

即将发布的通胀数据与大多数数据不同,引起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的关注。

the_reserve_bank_building_in_sydney_-_aap-001.jpg
过去五个季度,通胀率一直在下降,越来越接近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目标区间。

在三个月前的季度数据中,通胀率为3.6%,远低于曾经的7.8%的峰值,距 2%至3% 的目标范围不远。

有人谈论过将会降息。在通胀真正进入目标区间之前放松利率是个好主意。原因与在停车前松开油门踩刹车一样:利率变化对事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现在有预测称,周三公布的数据将显示通胀率上升,可能达到3.8%,可能3.9%,可能达到4%甚至更高。

但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可能会得出结论,认为通胀上升已经停滞,它需要至少再加息一次,以确保通胀回落。

储备银行可能会在下周二的董事会会议之后这么做,届时该行将发布有关经济展望的季度报告。

我们会看到大选前的利率上调吗?

在明年大选之前加息可能会对阿尔巴尼斯政府产生的影响,就像上次大选前加息对莫里森政府的影响一样——令他们大选失利。

但我认为,即使通胀率很高,储备银行也很有可能不会上调利率,原因有很多。

一是储备银行一直预测到今年6月的通胀率为3.8%。3月份,通胀率比预期更快降至3.6%。如果通胀率回升到 3.8%,就会回到储备银行所预期的水平。

对储备银行来说,更重要的是驱动通胀的因素。今年6月,储备银行新任副行长透露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安德鲁•豪瑟(Andrew Hauser)今年 2 月就职储备银行副行长,此前他曾在英格兰银行协助制定利率。

他指出,商品价格通胀的降度快于服务价格通胀的降速,但这并不罕见,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看起来 “非常相似”。

可能高利率抑制服务价格通胀所需的时间比抑制商品价格通胀所需的时间要“长一点”。如果是这样,正确的反应应该是“保持镇定”,并注意到服务业通胀一直在下降,但“略有崎岖”。

有些价格超出储备银行的控制范围

豪瑟特别想指出的另一点是,许多服务的价格是“受管理”的——也就是说,由政府或仲裁庭设定。

儿童保育、医院护理、电力、水、天然气和公共交通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管理的。它们超出了储备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的范围。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鉴于储备银行无法针对这些价格,它是否应该将这些价格从其目标通胀指标中剔除,而只针对其他的价格?还是应该“进一步”压低其他的价格,以使总通胀率回到目标水平?

其他价格的通胀在下降

豪瑟的言论似乎表明,如果有人仅根据储备银行可以影响的因素来计算通胀率,就会发现,通胀率已经很低了。

本周,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布莱尔•查普曼(Blair Chapman)做了这样的计算——这就是他的发现。储备银行可以影响到的价格通胀已回到目标区间。

其他价格的通胀——受管理的价格,或自动与之前的通胀挂钩的价格——仍高于目标区间,但正在下降。

从英国来到澳大利亚的豪瑟,还提出了另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观点:澳大利亚不是英国。

在英国,英格兰银行的首要目标是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包括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都要服从最重要的目标,

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更平衡的目标”。

充分就业同样重要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有两个目标,二者同样重要。

其一是“消费者价格通胀率在2%到3%之间”。

另一个是“持续和包容的充分就业,每位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而无需太久”。

储备银行无权厚此薄彼。

澳大利亚选择比英国更加重视就业,豪瑟说:“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这一策略是有效的”。

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数量庞大。有时候一些人会说还不够成功,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想想过去这种规模的调整,总是涉及劳动力市场非常、非常大的调整。

豪瑟喜欢在澳大利亚所看到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喜欢的”。

如果澳大利亚关注就业的代价是“服务业通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落”,那么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并不太担心。

当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下周二做出决定时,它关注的不是通胀水平(这是本周的数据将告诉我们的),而是通胀的走向——很可能是下降。

该行还将关注就业率的走向,由于经济增长非常疲软,就业率可能也会下降。

但如果周三的数据显示通胀率高得惊人,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将别无选择,只能在下周上调利率。但除此之外,储备银行可能会按兵不动,观察通胀率继续下降。

本文作者

彼得·马丁(Peter Martin)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客座研究员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31 July 2024 10:29am
Updated 31 July 2024 10:42am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