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本迪戈:慈善使命何以绵延百年?新龙将在龙年大年初一被“唤醒”

在2月10日农历龙年大年初一,本迪戈(Bendigo)第二代游行龙、2019年“退休”的新龙(Sun Loong)将被“唤醒”,本迪戈三代游行龙在百余年间未曾懈怠的使命所串起的不仅是华人扎根史,更让中国文化如春雨润物般融入本迪戈和当地人的心里,学者认为,这在全世界都是稀有而独特的。

Bendigo Loong story 主图.png

SBS农历龙年特别播客系列《龙在本迪戈》1月上线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龙,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意象,舞龙,一项传自中国广东地区的传统。

伴随十九世纪“淘金潮”早期来澳华人的足迹,在本迪戈生根,这缘于1892年本迪戈华人开启的这项以舞龙为慈善组织筹款的使命。

百余年间三代游行龙——龙(Loong)、新龙(Sun Loong)、大金龙(Dai Gum Loong)交替, 他们是每年复活节慈善游行中的“明星”, 更是本迪戈人津津乐道的“我心中的龙”;他们早已如春雨润物般,融于本迪戈人的心中。

农历龙年将至,SBS走入维州小城本迪戈,说龙、说年,也说说澳大利亚,这个被我们称为家的地方。

我在本迪戈的采访开始于2023年圣诞前夕,当时距离龙年农历新年尚有近两个月之隔,而本迪戈社区已经开始忙碌的筹备工作,因为在这个十二年一轮回的龙年,当地第二代游行龙、2019年“退休”的新龙将被“唤醒”,迎接成百上千人的瞩目与欢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龙

点击播放键收听
mandarin_150124_bendigoloongep1 image

《龙在本迪戈》EP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龙

SBS Chinese

15/01/202419:15
本迪戈三代游行龙均产自中国,却鲜少在中国或东方的传统节日游行,主要在本迪戈当地的复活节慈善活动(Easter Fair)中露面。

本迪戈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的研究员 Leigh McKinnon(中文名:麦利) 这样告诉我:“我想,他的职责就是帮助社区为慈善事业筹款。 我们之所以在复活节举行游行,是因为那是本迪戈的主要慈善活动,始于 1871 年,华人社区于 1879 年加入。 ”
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 140 多年,其主要目的是在最有效的时机将龙召唤出来,帮助社区共同筹款。
金龙博物馆研究员麦利(Leigh McKinnon)
据记载,本迪戈的舞龙传统可追溯至1892年,迄今最老的龙——Loong来自广东佛山的胜昌制作工坊,由丝绸、镜子、竹子、翠鸟羽毛和纸浆制成,他于1901年首次亮相于本迪戈复活节的游行队伍中。
1920s Loong MF3083.1.jpg
Loong在1920年的一次游行。 Credit: Golden Dragon Museum
在 Loong的生涯中,他曾多次在本迪戈以外的地方亮相,其中最著名的是1901年5月在墨尔本举行的欢迎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游行,他们是来为澳大利亚第一届议会揭幕的。同样,一个世纪后的2001年, Loong出现了在墨尔本庆祝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一百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尽管 Loong早已于1970 年退役。
金龙博物馆内珍藏的百年游行龙Loong.jpg
金龙博物馆内珍藏的百年游行龙Loong,他于1970年正式“退休”。 Source: SBS / Helen Chen
在1970年取代 Loong的新龙由香港罗安记工坊制作,手工镜面鳞片、数以千计的珠子和长长的裙边以及它威风凛凛的头部设计,都延续了Loong的风格。只是长度上,新龙长达100米,远远超过了Loong。

而在2019年取代新龙的大金龙则更是长达125米,由香港雄狮楼的许嘉雄监督制作。大金龙在设计和构造上保留了一些非常传统的特点,比如直接仿照其前辈Loong和新龙的数千个单独手工制作的镜面鳞片。

作为一条现代龙,大金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元素被完美地融入其中。大金龙也是本迪戈第一条由男女共同巡游的主要游行龙,标志着一个两性平等的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龙如今都陈列于本迪戈当地的金龙博物馆。
金龙博物馆内陈列的大金龙与新龙.jpg
金龙博物馆内陈列的大金龙与新龙 Source: SBS / Helen Chen
研究早期华人来澳移民史的学者刘路新博士说,这些龙的功能并不限于展示中国文化。

他说:“舞龙也是华人社区和其他社区沟通的一个媒介,本迪戈这些龙现在还是每年复活节都有游行,游行一个是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很多人的注意,另外一个是为当地的慈善组织筹款,也是华人作为当地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是华人融入当地社会、参与这些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迪戈金龙博物馆大厅内景.jpg
本迪戈金龙博物馆大厅内景 Interior View of the Bendigo Golden Dragon Museum Source: SBS / Helen Chen
三代龙的百年变迁,无疑也带有澳大利亚历史的印记。

麦利撰写的《龙——本迪戈金龙》(Loong: Bendigo's Golden Dragon)一书中曾考据了“白澳政策”对于本迪戈舞龙文化的影响——Loong于1901年在墨尔本的亮相旨在庆祝联邦议会的成立,讽刺的是,这个议会随后的一些决定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华人来澳的阻碍。
1901 May Loong Federation Dennis OHoy Collection 3.jpg
1901 May Loong Federation Credit: Golden Dragon Museum
书中这样写道:“为华人游行盛况喝彩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支持严格限制参与者在新澳大利亚定居和移民的权利的政策,这些政策于当年晚些时候在第一届联邦议会上颁布,成为《移民限制法》,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白澳政策’的立法基础。”

“这项政策给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许多成员带来了令人痛心的后果,他们来自中国的妻子和孩子常常被拒绝入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的金矿地区的华人社区的萎缩。Loong是联邦议会成立当年游行队伍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活’文物。”

麦利在其书中承认华人人口减少而为这项传统带来的“危机”,而它得以保持至今的一大原因是在支持社区方面的重要性。

他说:“尽管龙具有文化重要性,但他对本迪戈也具有一定的、非常特殊的社区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复活节的时候出来。要知道,作为支持社区活动的一部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1970 Loong Dennis OHoy Collection 2.jpg
1970年,Loong正式“退休”。 Credit: Golden Dragon Museum/ Dennis O‘Hoy Collection
从1901年至今,除1912年至1917年间的五年(这段历史值得笔墨更深入探讨)及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期间,三条主要游行龙的使命得以延续超过百年,在刘路新博士看来,这不可不谓独特。

刘博士如是评价:“我觉得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这个问题,本迪戈的龙不光是历史长,更重要的是每年复活节他都出来。即使在‘白澳政策’比较厉害的时候,连续两、三年没有任何的华人进来,但是复活节时还是有游行。”
当地人就借助于这个龙的形象作为复活节游行的一部分,筹款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战争孤儿、战争寡妇,成了这个的一部分。我觉得本迪戈是融合得最好的。
华人移民史研究学者刘路新博士
正如大金山中华公会(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 的会长Doug Lougoon所说,从第一批来到本迪戈的华人为建立当地第一家医院筹款开始,时至今日,本迪戈华人社区仍在继续着这样的努力。

Doug说:“甚至直到今天,华人都一直通过捐款的方式,为本地医院做出贡献。2022年底,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捐款2.5万澳元,发起了本迪戈健康基金会圣诞募捐( Bendigo Health Foundation's Christmas Appeal )。”
这也是大金山中华公会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为本地慈善机构,特别是本迪戈医院筹集资金。
大金山中华公会会长、第三代华裔Doug Lougoon
大金山中华公会(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 的会长Doug Lougoon.jpg
大金山中华公会(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 的会长Doug Lougoon Source: SBS / Helen Chen
脱胎于本迪戈早期华人组织的大金山中华公会于1915年正式成立,在位于Bridge Street的公会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排八位前会长的照片,包括Louey O'Hoy (雷道海)、 Louey Yin (雷家讓)、 Que Lan O'Hoy (雷學燊)、 James Pang、 Jan O'Hoy BEM (雷維森)、 Allan Yee Chan、 Yeung Cho Ming MBBS FRACS (楊祖銘)、 Russell Goldfield Jack AM (雷揚名)。

透过这些名字,本迪戈华人社区包括舞龙文化的历变都能逐一串联起来,如同一部活历史。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内景.jpg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内景 Source: SBS / Helen Chen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墙上的历任会长照片.jpg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墙上的历任会长照片 Source: SBS / Helen Chen
Doug跟我介绍他是第三代华人,中文姓氏是雷——如果未深入交谈,您显然无法从外表去辨别这一点——他的祖父Samuel Louey Goon据信来自中国台山地区,于十九世纪末期来澳。

由于家庭的关系,Doug自然而然很早就参与舞狮,随后成为新龙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我还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参加舞狮队,大家一起外出表演,因为我们舞狮队不仅是在本迪戈,而且在整个维多利亚州都很有名。我和新龙的交集大概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在那之前我已经加入了中华公会。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开始参与舞龙以及舞龙事务的管理,这是Russell开办金龙博物馆之后的事了。能参与这项活动是一种荣誉,也非常有趣,我们家族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传统。”

Doug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方, 即1991年开馆的金龙博物馆,这座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的唐人街旧址之上的博物馆是Loong、新龙和大金龙等游行龙的“栖身之所”。而这得益于Doug提到的Russell,他是上一任的大金山中华公会会长。当年,在Russell的坚持不懈的游说下,博物馆项目于1988年正式启动,这一年刚好也是农历龙年。
本迪戈金龙博物馆前广场.jpg
本迪戈金龙博物馆前广场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金龙博物馆的首席执行官Hugo Leschen说,这座迄今已逾三十年的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之宝贵远远超过日渐老化的建筑本身。

他说:“这座博物馆最令人兴奋和有趣的一点是,它拥有约三万件精美藏品。这些藏品具有国家和国际意义,是最大的中国文物和文化材料收藏馆。”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jpg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外景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采访中,Doug带我见到了已近鲐背之年的Russell Jack,这位在本迪戈声望极高的第二代华人。

1935年,Russell Jack出生于本迪戈的Long Gully,是出生在台山的移民Louey Jack和他的澳大利亚华裔妻子Gladys Ah Dore的儿子。

他父亲用台山方言给他起的名字是雷揚名(Louey Yeung Man) 。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参与了很多事情,因为我的父亲,他是位老派中国人,他说,揚名,你长大后,我希望你照顾本迪戈的华人。
金龙博物馆创立者、大金山中华公会前任会长雷揚名(Louey Yeung Man)
雷揚名老先生回忆说:“他经常这么说,我无法把它从这里抹去,当我到了 16 岁左右时,我想,我最好做点什么。所以,我加入了大金山中华公会,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工作时光。”
金龙博物馆创立者、大金山中华公会前任会长雷揚名(Louey Yeung Man).jpg
金龙博物馆创立者、大金山中华公会前任会长雷揚名(Louey Yeung Man)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雷揚名老先生年轻时是一位狂热而成功的运动健将,曾参加过橄榄球、篮球、棒球和高尔夫球比赛,并获得过全维多利亚州田径比赛冠军。

当我问起他年轻时对于体育的热衷,他对青少年时所创下的纪录依然如数家珍。

他充满自信地回忆说:“体育对我来说很简单。足球方面,我是 1949 年维多利亚州最佳男生选手。棒球方面,我进入了本迪戈棒球名人堂。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换个时间,换个地方,我可能会以体育为生。但事实上,即使有一次,我在加入年长的资深队伍的同时,还在另一侧的少年棒球队,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是的,我喜欢这项运动。真的,我的跳高成绩是6英尺。”

1949 年, 雷揚名入选本迪戈地区学校队,前往墨尔本参加维多利亚州男生嘉年华( Victorian Schoolboys Carnival )。

他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位来自Long Gully的华裔男孩边锋在嘉年华上获得了最佳球员奖,甚至领先于一些在后来名声大噪的维州足球联赛(VFL)传奇人物。

1953 年,年仅18岁的雷揚名从足坛退役,他的运动天赋被更多地用在了父亲所嘱咐的华人传统使命之上——在一些年份,他是抬着龙头在游行队伍中接力的雷家五兄弟之一。
他从1980 年开始成为大金山中华公会会长,直至2012年,创建金龙博物馆无疑是这三十余年间浓墨重彩的一笔。
Russell Goldfield Jack AM (雷揚名).jpg
Russell Goldfield Jack AM (雷揚名)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采访间隙,雷揚名老先生向我展示了博物馆中多处的精妙细节,比如数字“九”在建筑中的运用——正对大门的玻璃格栅正是9乘以9的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它是单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字,又与“久”谐音,使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他说:“9是一个奇数,很多中国人认为 8 是个幸运数字。9在这里是个幸运数字,因为它是最大的数字。”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建筑设计细节中充满数字“九”的概念.jpg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建筑设计细节中充满数字“九”的概念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此外,金龙博物馆中央大厅的圆形设计也让长达百米的新龙和大金龙找到了可以完整容纳其全身的居所,而无需再拆了装、装了拆。

两条龙并行围绕大厅一圈,顶上是宛如深海的碧蓝穹顶。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内景.jpg
金龙博物馆(Golden Dragon Museum)内景 Source: SBS / Helen Chen
2024年2月10日,农历龙年大年初一,新龙将在传统的醒龙仪式中被“唤醒”。

Doug说:“从1970年到2019年,新龙一直在本迪戈的大街上游行,他的存在几乎跨越了本迪戈三代人。正如我们的前任会长雷揚名常说的那样,在复活节,也就是舞龙游行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是华人,而我认为,在2024 年的农历新年这天,他们会在这一天是华人。人们都想亲自举起新龙,参与舞龙的名额非常抢手,从这看来大家是非常支持这项活动的。”
Sun Loong MF2207.jpg
Sun Loong Credit: Golden Dragon Museum
新龙也是很多非华裔本地人的回忆,意大利裔的本迪戈人John曾经抬过新龙的龙尾,且前后持续长达12年之久。

“我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开始观察复活节游行,1970 年推出新龙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大约 15、16 年前,我的一些参与舞龙的朋友说,你为什么不来参加游行呢?所以我一直想去,但一直没有机会。大约之后的三年后,我终于加入了舞龙的队伍,在龙尾上,那是个有趣的地方,不错。”

John说:“我一直都很清楚,华人是本迪戈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高中时学过澳大利亚历史,如果没有华人来到这里并留在这里,本迪戈基本上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麦利说,舞动新龙将是一次团队合作。

“新龙大体上至少需要约55人举起。但你可能需要多达100人,你知道,和他一起走、交换位置、帮忙举起龙头,所以需要大量人员参与 。”
金龙博物馆研究员麦利(Leigh McKinnon).png
金龙博物馆研究员麦利(Leigh McKinnon) Source: SBS / Helen Chen
作为土生土长的第五代本迪戈人,麦利说:“我的背景并不是澳大利亚华裔,但正如我所说,这种文化已经非常本地化。”
如果听到舞狮的隆隆鼓声,对我来说,那听起来总是一种家乡的声音,尽管我不是直接来自华人社区。
金龙博物馆研究员麦利(Leigh McKinnon)
作为少数族裔,华人在白澳政策时期所承受的不平等对待,是历史中无法撕去的一页。而这个坚持了超过百年的传统,让龙不再只属于华人社区,是本迪戈不同文化和族裔人士沟通、了解彼此的纽带,更是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共享的回忆。

在本迪戈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讲述,说起龙,男女老幼无不津津乐道,这些龙仿佛来自邻家,又因其为慈善筹款的百年使命令人肃然起敬。

本迪戈人向外来人说起龙,脸上似乎也会泛起一种自豪之气,此刻,并无华人或西人之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自称:Bendigonian(本迪戈人)。

刘路新博士说,本迪戈的龙文化对于如今的来澳华人依然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华人移民要融入当地社会,把自己的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延续下去。
华人移民史研究学者刘路新博士
“这就是本迪戈的龙,不光是时间很久,而且一直没有间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成为目前世界上时间最久远、每年活动最频繁的龙。”

家在本迪戈 故乡在远方

点击播放键收听
mandarin_220124_bendigoloongep2 image

《龙在本迪戈》EP2:家在本迪戈 故乡在远方

SBS Chinese

22/01/202421:25
在澳华人群体面貌在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同样反映在了本迪戈,早期华人在本迪戈留下的华人后代已延续至第六代,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华人、新世纪开始后中国新移民的一波又一波的迁入,让今日的本迪戈更具有不同往昔的丰富性。

本迪戈市市长Andrea Metcalf在采访中十分骄傲于当地的多元文化面貌,尤其是华人社区对于本迪戈的贡献。

她说:“本迪戈是一座热情好客的城市。我们是第一个被认可为热情好客城市的地方市政府,我们看到我们的社区因变得更加多元化而受益。因此,正如我所说,我们的华人是伟大的,他们是我们城市的贡献者,工作非常努力,他们为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感到自豪。”
本迪戈市市长Andrea Metcalf.jpg
本迪戈市市长Andrea Metcalf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每个本迪戈人心中都有一条龙,对于北京来的新移民胡嘉思来说,她心里的龙是比她还迟几年“漂”来澳洲的大金龙,马来西亚华人陈序桑在踏上本迪戈的土地那一年,正是新龙首次亮相的1970年……他们长居于此,虽说心安即是家,仍对远方家乡心怀牵挂。

在农历新年阖家团圆之际,我在采访中聆听到了关于家与故乡的心声。

跟很多新移民一样,来自中国的胡嘉思最初来澳的目的是留学,本迪戈不是她来澳居住的第一站,惊鸿一瞥的小城风貌、机缘巧合的工作调动,将她的小家庭牵来了本迪戈。

北京与本迪戈,一个是故乡,一个是家,她坦言曾有过夹在中间的无力感。

“我是2007年到墨尔本来上学,当时在Victo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Footscray上学,在上学的期间,我遇到我现在的伴侣,他是墨尔本本地人,所以我就留下了。我们在这边已经住了有八年多,第一印象大概是在搬来前两年,当时觉得,哇,好美呀,太漂亮了,我们从市中心的那条主路(开过),觉得这个建筑简直太漂亮了,还有好多特别高的教堂。等再过一年左右,我伴侣说本迪戈有一个工作机会,要不要搬,然后我们说搬搬搬。”
来自中国北京的移民胡嘉思.jpg
来自中国北京的移民胡嘉思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我觉得我没有孤独的感觉,就是思乡没有那么重,因为我在这边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完全没有感觉被排斥。因为我的家人,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其他的家人,他们还是在中国北京,我还是有放不下,觉得牵挂在中国,但是我觉得在这边是我一个很自由的空间,然后我生活得也很幸福。生活不完美,但还是很幸福的。”

“我觉得有一个benchmark证明我生活得很舒服就是我现在不会在浅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好像在两个家之间,好像在limbo,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几年前,我还会在睡得很浅的时候做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好像我在和北京的朋友约时间和地点,等我真的要去的时候,好像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在北京,好像在澳洲,我已经有几年没有做这样的梦。 所以我就把它也当成一个路标吧。”

华人陈序桑是半个多世纪前从马来西亚来澳的,本迪戈这个当年他闻所未闻的“小地方”,如今是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家园。

“我来本迪戈大金山是1970年2月份来的,所以来这边已经有53年了,现在是三代同堂吧,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儿、孙女,很快,53年过得很快。那时候我是来留学,那时候才不到二十岁,本迪戈这个城市我听都没有听过。”
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陈序桑.jpg
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陈序桑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我来到本迪戈的时候,澳洲只有一个老同学,他叫我在他家过了一晚,第二天把我放在火车上,说这辆火车你可以去本迪戈,但是你要下车,不然的话下一站是三、四个小时。我来到这边是星期天。 你要知道1970年的时候,从火车站出来往北看、往南看,往东、往西,没有一个人影,不要说是人影了,鬼影都没有。”
想不到了,很多年后,我还在本迪戈。
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陈序桑
“有时候我回马来西亚,他们问我,哎,你为什么住在这个小地方这么久?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欠这个大金山的人,因为很多洋人待我很好,给一个机会给我在这里就业成家。后来我知道这里华侨的历史的时候,我非常尊敬以前的老前辈的那些贡献。”
我们做慈善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在世界上来说,华人地区,这是我从没见过的,真的从没见过,很尊敬。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陈序桑
五十多年扎根本迪戈的生活已经把陈序桑变成了这个多元社区的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服务大金山中华公会多年,他亲身经历在雷揚名推动下的金龙博物馆的创建历程。巧合的是,他来澳的年份也是本迪戈Loong与新龙交替的那年,即1970年。

但当时的他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是做工程的,所以我大多数的同学都是洋人,他们就说啊,你要去看这个Chinese dragon,中国龙,我说什么中国龙,中国人都没有看到,什么中国龙。”
The retirement of Loong 1970
1970年,舞龙Loong“退休” Source: Supplied / Supplied by Dennis O'Hoy
时过境迁,陈序桑这样回忆起与本迪戈龙的初识。

“因为我是二月份来的,到四月份的时候就是复活节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么多人,然后看到这条龙啊,那年刚好也是新龙出来嘛,所以说Loong,那个世界上最老的一条龙来迎接这条新龙出来,我看到我说,哇,这么大的龙没有看过。这条龙听说那时候是一百米长,可能是七十多米。”
A large Chinese processional dragon carried by several people in a parade
新龙在2012年的一次游行。 Source: Supplied / bendigo.vic.gov.au
1970年亮相的这条新龙一直服役至2019年,据Doug介绍,这条新龙几乎是本迪戈三代人的共同回忆。

身为新移民,胡嘉思说对于Loong和新龙这些古董龙心存一份敬意,而要说起她心目中的龙,那一定是她亲手搬动过的大金龙。

对于来自中国北方的胡嘉思来说,本迪戈这种主要传自中国南方的龙文化令她感到十分新奇。

“在北京觉得这个龙和狮都是艺术品,有盛大活动的时候,也许在人民大会堂会有狮子、有龙,去故宫可以看到那些古龙,还有在庙会也许会有非常专业的演出队伍在舞狮、舞龙,一般生活当中是完全看不到的。所以在这边觉得,哎,就是在离我很近的地方有一些古董龙,还有新龙。”
这真是当地的宝,每一条龙都是。
来自中国北京的移民胡嘉思
“因为我是新移民嘛,我觉得可能大金龙是我心中的龙吧,对他了解最多。我没有舞过他,但有一次我们做志愿者,从金龙博物馆把大金龙送到一个学校为一个活动来陈列,我亲手来搬过他,所以我对他有更深的感情。”
Dai Gum Loong 2019 DSC05844.jpg
大金龙 Dai Gum Loong Credit: Golden Dragon Museum
也就是在大金龙正式登场的那一年,主业是会计的胡嘉思开始为大金山中华公会做财务方面的志愿者工作,这令她得以更进一步地体验到了本迪戈华人社区的独特的面貌特征。

“因为当时我是不知道当地的移民已经看起来不像我们新移民,一些小的surprise,现在想想还觉得很有意思。我记得第一次我来公会的活动,好像是一个聚餐,我带了一盘煮毛豆,然后我觉得好像带个煮毛豆是一个挺popular的零食,然后没有人知道那个是什么。”

“有一些老会员几乎每一个会都会来参加,他们也许都七十多、八十多,他们就觉得对自己的文化传承非常骄傲。我觉得我们新移民觉得,对啊,我们是中国人,好像就是take for granted,我是中国人,that's it,也没有啥好庆祝,好像这就是我的一部分。 但是对好多老移民来说,这个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好多老移民对文化传承就是好像比我们更骄傲,因为澳大利亚是他们的家,但是这是唯一一份别人没有的,对他们来说就更可贵。
胡嘉思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外景.jpg
大金山中华公会( 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外景 Source: SBS / Helen Chen
在马来西亚,陈序桑的姓氏通常被写作Tan,由其祖上所在中国南方方言的音而来,这导致有时会被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误认为他的姓氏是谭。

类似的关于姓氏的故事也发生在本迪戈。由于早期华人移民来自广东四邑地区,雷,在本迪戈华人家族中是个大姓,但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包括Louey O'Hoy、Lou Jack、Louey Wee Hee、Louey Goon 和 Louey Lock。

陈序桑说,雷揚名在华人社区以外为人所熟知的姓氏Jack来自于其父亲的名的广东话发音——中国人一般姓在前、名在后,刚好与西方社会中名在前、姓在后的惯例相反,这导致一些早期来澳华人的名被误认其家族的姓氏。

“他爸爸的名字(在广东话中的音)就变成zik4(发音与英文Jack有类似之处)……Russell他爸爸是1899年来的,他是读过书的,所以他爸爸有这个远见说在外面你是Russell,但是在华人社会,你是姓雷,雷揚名。”

据Doug提到,在经历五、六代人后,本迪戈的一些华人后代也许并未完全统计入人口普查数据中,他认为,本迪戈实际的华裔人口应该高于统计数字。

“我是第三代华裔,我这辈人之后还有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华裔,他们更像是Aussie Chinese。在上次人口普查中,本迪戈大约有1500到1600人,报告自己为华裔。我们估计,本迪戈人口中,祖上有华人淘金矿工或者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第二波华人移民的人,要有这个数字的两倍。”

Doug在采访间隙告诉我,关于祖父的纪录和线索太少,他和自己的兄弟准备在2024年去一趟中国,去祖父的家乡台山看一看。

陈序桑希望尽其所能帮助到这次“寻根”之旅:“Doug也说他很想回去山广东台山查他们雷家。我在网上看到广东省台山、江门有很多华侨博物馆,这个雷家的姓蛮大的,所以我可以用中文希望可以帮他们查,因为那时候他们来都没名没姓的,所以没办法。”
雷揚名(左一)、Doug Lougoon(中)与陈序桑(右一).jpg
雷揚名(左一)、Doug Lougoon(中)与陈序桑(右一),2023年12月摄于本迪戈金龙博物馆。 Source: SBS / Helen Chen
跟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家族一样,陈序桑的祖上从中国一步步迁往马来西亚,他自小看到祖父母、父母辈对于仍在故乡的家人的竭尽全力的接济,让他对于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有着很传统的认识。

“我出生是1950年,那时候还是英国殖民地,所以不知道解放之后中国这么穷,我母亲、我婆婆、我婶婶打一个大麻包袋,里面装米啊、蓝布啊、罐头,我说这什么,她们要寄回去乡下。那时候很多人饿死,大饥荒啊。以前的华侨就是这样,他们肩上的责任很重,赚了钱以后这个钱要拿回去帮助你家人也好,帮助你的父老乡亲也好,做学校、做桥建路。”
中国人不管去到哪里还是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不能说我是中国人,我不是中国公民,但是我是华侨。
陈序桑
“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是自由来,家里条件好就把子女送来澳大利亚或者美国去出国留学了。”

嘉思也许正是陈序桑所描述的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有能力自由流动的移民,而嘉思眼中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早已融入本迪戈当地,且庆祝这种文化的目的不在于凸显自身的独特。
我发现当地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移民的文化现在已经变成了本迪戈的文化,已经不是中国文化或者是一个民族或另外一个国家流传进来的文化,我觉得已经和本迪戈当地的文化融合。
胡嘉思
“我经常说我会和大家宣传,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中华公会在做什么或者我们在庆祝什么。我经常也会想,如果我对大家宣传来我们中华公会的庆祝,我是不是在宣传自己,因为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在宣传自己,因为我们有很多移民,有英国移民、有威尔士、有苏格兰的,有各国的移民。”

“我们宣传中华文化并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宣传的是大家的融合、和睦。”
本迪戈艺术馆(Bendigo Art Gallery)内一处.jpg
本迪戈艺术馆(Bendigo Art Gallery)内一处 Source: SBS / Helen Chen
摄于本迪戈市政府内.jpg
摄于本迪戈市政府内 Source: SBS / Helen Chen
龙年新年将至,Doug、陈序桑和胡嘉思对分享了新年的庆祝传统和祝福。

Doug说:“我们家会遵循那些最基本的传统,比如说把家里装饰得有过年的氛围,还会遵守农历新年期间要做哪些准备以及有哪些忌讳。我自己家里最主要的庆祝活动是在大年夜一起吃晚餐,除了我们自家的庆祝以外,我们家还有一个传统是和街坊邻居一起到本迪戈一家全澳最古老的中餐馆一起过年。我们大金山中华公会的舞狮团也会在那表演,我们很多朋友和邻居并非华裔,但他们很喜欢和我们大金山中华公会的舞狮团一起庆祝农历新年。”

陈序桑说:“我小的时候就是年三十晚,我妈说明天早上你要三点起床了。她看了黄历,说要起床去拜拜妈祖,我们是沿海的嘛。过年还是过年,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红包,现在给孙子、孙女红包。鞭炮这里不能放,但是我们中华公会这里现在有庆祝。 所以,过年也是在家里吃一个团圆饭啊,没有太隆重了。有些朋友来家里打个火锅啊或者什么,因为我们过年春节是15天嘛,每天都可以吃。我希望的孙儿孙女们可以继承这个华人的传统。”

胡嘉思说:“第一, 世界和平嘛,因为已经有几年,世界都很不太平,觉得借一个吉利的年,希望世界和平;对自己的生活就是希望蒸蒸日上,对龙年出生的朋友会有很多祝福。”

嘉思尤其期待新龙的再次亮相:“因为见他很少,所以每见一次都会想这也许是最后一次他出来游行,因为龙年再一次短暂复出一次,所以每一次都觉得机会很可贵。看一看他,觉得可以搬他、舞他的人都很幸运,非常期待。”

新龙“唤醒”,重放光彩,这场盛会并非仅属于本迪戈人的欢庆——SBS将带来游行现场的生动报道,让您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这个大年初一的独特氛围。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请在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点击收听SBS农历龙年特别播客系列

龙在本迪戈


分享
Published 15 January 2024 6:11pm
Updated 5 February 2024 9:41am
By Helen Che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