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westmead醫院周睿君醫生認為,要了解為何有人會易喝醉,應先要了解人體是如何分解酒精。
「人喝酒後,酒液到了胃與小腸的位置開始,酒精就會被血液吸收,而血液會帶著酒精去到腦部,其實整個過程亦發生得很快,大概五分鐘,酒精就可以上腦,到喝酒者可以感覺到有醉的反應亦只需十分鐘左右。」
「開始喝酒時,腦部可能會分泌多巴安及血清素,這些分泌物會讓人感到愉快或輕鬆—一如人個了運動或其他開心的事情一樣。」
「但當人越喝越多,腦內的神經傳遞訊息物質亦開始受到影響,在腦部的不同地方產生化學作用,可能會令人覺得有睡意、手腳開始不協調、甚至會影響人的診斷能力。」
「除了對腦部有影響,喝酒亦會導致人體內的胰島素增加而令血糖下降,導致人手震,醉酒亦可以令人脫水,大家都知道喝酒可以利尿,令人小便排尿的次數增加,導致乾渴。」
READ MORE
酒後易臉紅會增加致癌風險
而東亞人士及華人在分解酒精的能力上較差,是由於我們體內蛋白質的基因特變。
「而人體內有一種蛋白質用作分解酒精,但東亞或華裔人士,因為身體上的基因特變,令有關的蛋白質的數量受到影響,喝酒後會較容易面紅、頭暈、眼花、作嘔等,就不能再喝令其酒量相對為低。」
「上述的基因特變,會令人體在分解酒精時產生乙酫,而這種乙酫就會令我們產生辛苦的感覺,出現面紅及頭暈等,而有些人因為沒有此基因特變,所以,酒精只會慢慢分解出乙酫而不會突然間,有大量乙酫積在體內。」
「另外,有部份人有另一種蛋白質出現基因特變,令乙酫更難持續分解,從而令身體亦會較易積聚在體內,令人有辛苦的感覺。」
「總括而言,亞洲人—尤其東亞人士,酒體會比歐洲人較差。但其實容易面紅,才能保護我們不會容易喝得太醉,因為若我們只喝少許就出現面紅、頭暈等令人不舒服的反應,才會令人更難喝醉,以致出現不省人事、判斷能力出問題等嚴重的酒醉反應。」
不過,周醫生亦指,恒常喝酒的確亦有機會可以訓練酒量,但效力卻只屬暫時性。
「如果有人要訓練自己每一日、或恒常地喝一定份量的酒精,實際是可以將自己的酒量提高,因為若喝得越多,上述的不適服反應就會越遲才出現。」
「但一旦你停止經常喝酒,要重新開始就會失去了上述的抗耐性,酒量就會還原。所以除非你不停喝酒,否則酒量並不會真正有所提高。」
READ MORE
澳洲人飲醉酒次數去年冠全球 平均兩周一次
但周醫生仍不建議大家因為這個原因而經常喝酒,因為這樣會構成其他健康風險。
另一方面雖然坊間有不少成藥或方法聲稱可以解酒,但周醫生指,當中大部份方法都沒有足夠研究去證明其功效,若不善地利用某些偏坊,甚至會出現反效果。
「通常解酒丸都會包含維生素、電解質或一些草本的配方,以我所知,目前沒有很多研究去證實坊間出售的解酒丸,真的有特別的功效,可能它只能為人帶來安慰劑的作用—即可能只是心理上覺得有用,但就未有實際研究證明它能解酒。」
「(而喝濃咖啡)也不能解酒,甚至可能會產生其他危險,因為喝太多酒可能已令人脫水,若再喝利尿的飲品—例如茶和咖啡—就有機會令人脫水的情況更嚴重。」
「因此,醫生一般都只會建議,醉酒後除了喝大量清水,或等待時間過去(讓身體分解酒精)之外,其實並沒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去解酒。」
周醫生亦補充指,不少成藥或處方藥物都與酒精相沖,建議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士,在喝酒前應特別小心。
「有不少藥物都會與酒精相沖,例如平常大家會使用的止痛藥Panadol,都會透過肝臟去分解,酒精亦一樣,因此,若你在喝酒前後食Panadol,就會加重肝臟的負荷。」
「另外一些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的消炎藥Nurofen或Voltaren等,其實亦會傷胃,大家亦知道喝酒—尤其是在空肚的情況下—亦是較傷胃,而若再使用這類止痛藥就會加重胃的負擔,令到胃部內𤩹更容受損及更易出現胃出血。」
「而服用一些傷風感冒藥後喝酒,就會令人更容易打睏;另外,若有糖尿病人士服用糖尿病藥後飲酒,亦會令血糖更易降低,若血糖過低亦是很危險,有機會會不省人事;」
「同樣,膽固醇藥亦是透過肝臟分解,因此,同用酒精與膽固醇藥,亦會加重肝臟的負荷;而若有人需要服用薄血藥—例如華法林(Warfarin),喝酒一方面會令某些人容易出血,但卻會令另外一些人出現血栓的情況。」
「上述只是部份例子,建議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士,在喝酒前應特別小心。」
更多訪問內容,請收聽足本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