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既危險又有違道德?

Coronavirus (COVID19)

Source: Pixabay

正當世界各國正在試圖遏止新冠病毒蔓延,有部份國家則採取一個「特別」的方式控制大流行疫症,稱之為「群體免疫」。


,荷蘭曾經計劃利用「群體免疫」措施對抗新冠病毒,但與此同時在獲警告指此舉可能導致25萬人死亡後已宣佈放棄有關計劃。

究竟採取「群體免疫」是否能有效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各國政府採取這個方法又是否明智之舉?


要點:

  • 人體感染病毒會對病毒產生抗體,令身體能避免再次感染
  • 群體免疫是一場「數字遊戲」,試圖減低病毒繁殖率
  • 若英國採取群體免疫策略,就需要超過4,700萬人染病
  • 群體免疫將會對衞生醫療系統構成災難性的負擔及破壞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即容許一大批人感染一種病毒,從而增強對病毒的抵抗能力,用以阻止病毒傳播。

就曾經批評群體免疫的策略,認為要有效對抗病毒應採取更多行動。同時,亦有指出,群體免疫極其量只能作為,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會構成的情況。
人體能透過免疫系統抵抗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等傳染性疾病,產生抗體對抗並清除入侵體內的病菌。當身體成功抵抗病毒,就會保留其對細菌的「記憶」,以及在一旦再次面對相同的病菌時知道如何能更有效及更迅速地作出抵抗。

因此,當一個人對某種病毒產生了免疫能力,就很大機會不會再次感染。而群體免疫的背後理論就是,當有大量民眾對病毒有免疫能力,最終將能制止病毒傳染予未受感染的人身上。
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健康科學學系副教授表示,群體免疫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數字遊戲,基本上是完全取決於病菌的基本傳播繁殖率,亦即每宗染病個案將產生多少宗新感染病例。

若病毒的繁殖比率為「1」,即代表一名患者將可以至少將病菌傳播給一人;數字越高,感染個案傳染給其他人而導致新增個案的數字就會越多。

因此,若要結束病毒蔓延,繁殖率應降至「1」以下。2019年新冠病毒的繁殖率,是
Bondi Beach Coronavirus
Source: AAP
隨著染病人數增加,更多人會擁有抗病毒的免疫力,相反易受感染的人數則會減少。群體免疫的目標正是減低易受感染的人數,令繁殖率跌至「1」以下,從而制止病毒繼續透過人與人之間傳播。

以麻疹作為例子,需要擁有免疫能力才能制止病毒繼續傳播;至於冠狀病毒,根據作推算,受感染人口的比率需要達到約四成。故此,若有六成人對病菌擁有抗體,就足以制止新冠病毒傳播。

巴蘇副教授表示,群體免疫策略表面上是一個聰明的做法。但在缺乏有效預防新冠病毒的疫苗的情況下,此舉將構成相當高的風險。他指出,迅速採納群體免疫的最佳做法就是透過研發並接種疫苗。
Pharmacist Michael Witte gives Neal Browning a shot
Source: AP
疫苗透過將少量的病毒注射進入人體,令免疫系統在未有真正患上病毒的情況下了解病毒的特性,從而作出抵抗。

在預防新冠病毒的疫苗成功研發以前,容許病毒在社區內傳播,縱然有部份受感染者的病情可能僅屬輕微並會迅速康復,但學者認為依靠這種方法來對抗新冠病毒既危險亦不合乎道德。

首先,目前尚未知道感染新冠病毒將會帶來什麼中、長期後果。

第二,雖然有部份人感染病毒後的病情只屬輕微,身體亦似乎未有受到嚴重影響,但在實行「群體免疫」的策略下,他們仍可將病毒傳播予的人士,包括年老長者及身體虛弱的人士。
曾進行分析,若要在英國採取群體免疫的策略,就需要超過4,700萬人染病。若新冠病毒的死亡率為2.3%、病情嚴重的比率有19%,死亡人數將高達超過100萬人,另外有800萬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

若澳洲及新西蘭依靠群體免疫對抗新冠病毒,假設染病人數僅達到一成,就已有50萬新西蘭人及250萬澳洲人染病,短期內將對兩國的衞生醫療系統構成災難性的負擔及破壞。

學者認為,最安全的公共衞生策略應是不惜一切代價預防國民感染病毒,從而確保醫療系統能有足夠人力物力資源應對疫情,透過「將曲線拉平」的方式保證醫院不會在短期內被大量蜂擁而至的確診病者所淹沒。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