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一角】 認清自己向科技公司出賣的個人資料

Popular Social Media Logos

認清自己向科技公司出賣的個人資料 Source: SIPA USA / AAP/Jaap Arriens/PA/Alamy

數據洩漏的消息不斷傳來,大家恍然留意到自己的個人資料被大量收集儲存,原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麥恬生(Caroline Mak) 在「科技世界 」提醒大家注意除了個人身份資料之外,還有更廣泛的個人數據被搜羅。


要點
  • 被大量收集儲存的資料除個人數據外,還有個人參與度、行為及意見等。
  • 收集數據主要目的是幫助向顧客銷售,也可用作與第三者交易。
  • 用戶必須了解被收集的個人資料,為自己把關,小心不明來歷的手機短訊。
在現今社會,大家可能都習以為常地把自己的個人資料傳送出去,不單只是在上網交易時,甚至是在實體店內參加一些顧客獎賞計劃 (loyalty program) 時也會交出自己的資料。而除了商業機構外,政府機關也收集了大量個人資料。所以大家必須了解自己送出了什麼資料被人收集儲存。

有那些個人資料被收集


被收集儲存的資料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1. 個人數據:如身份證號碼、駕駛執照、出生日期等,也可包括用戶上網時所用電腦、手機或流動工具的網絡地址 (IP address) 或所用的瀏覽器 (如經由)。

2. 參與度和行為數據:經常登入那些網站,尋找那些產品、做那些交易等。

3. 意見數據:在參與客戶調查或產品評價時所發表過的意見等。

收集數據的目的


主要是商業用途,加深對消費者的認識,用作提供更個人化的資訊和服務,增加銷量。也可能把數據用於交易上換取金錢。

收集數據的途徑

直接收集:在各種交易平台上都會直接要求用戶填寫個人資料,包括政府網站(例如申請國民保健卡、辦理Centrelink手續等)。

間接收集:例如利用Google搜尋器找尋產品資料時,用戶的數據可能經交易落到第三者手上。在使用其他社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等)時,也會被收集數據。

如何保護消費者


每一個平台都有在網站上列明數據私隱政策,澳洲政府也有,規定平台只可收集必須的個人數據,不應收集儲存多餘的數據。

消費者在登記賬戶或進行交易時,當然要提供必須資料,(如網購時必須提供地址、電郵地址等)但也應參考所使用的平台的私隱政策,了解該平台如何保障消費者私隱。

不用實名登記可保護私隱嗎?


有些人為保護自己私隱,在一些“無關痛癢”的網站上不用真實姓名或出生日期登記。

這個做法未必不可,因為一些網站沒有明確要求用真實資料登記。但一些網站 (如facebook、Google等) 訂明用戶必須用真實姓名及出生日期登記,如用虛假資料就是違反了使用協定,應要考慮這一點。

個人電話號碼有價


最近短訊平台Whatsapp 被指洩漏大批用戶手機電話號碼。原來對黑客來說個人手機號碼很有價值,可以用來傳送詐騙短訊,用釣魚方式 (phishing) 引誘收訊人上釣。

再者,手機號碼與用戶姓名一起洩漏,黑客從而在其他平台上追蹤到用戶的更多資料,而假扮成很認識收訊人,發出更有說服力的詐騙短訊,令收訊人更容易墮網。

結論

大家能夠了解自己送出的個人資料是被大量收集儲存,最要緊是好好把關,小心來歷不明的手機訊息,當心處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