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認及應對假新聞?

Woman using tablet with social media notification icons

Using social media to criticise your employer or their policy could land you in hot water Source: SBS

「假新聞」近年對全球不同地區及社會均構成越趨嚴重的威脅。少量的假新聞足以破壞友善對話的空間,而大量假新聞氾濫則可能威脅民主進程,包括影響選舉結果。究竟一般人可以如何避免自己被假消息影響?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探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應對假新聞的適當方法是了解假新聞如何進入人類的腦袋並存留一段時間,亦即分析

蒙納殊大學認知神經病學實驗室研究員表示,假新聞一般依賴的情況,即人類由腦海中找到對某事物的記憶,但卻未能記起有關資訊的來源;其中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商品廣告,人類對某種曾經見過的商品或品牌感覺熟悉,但未能記起自己是從廣告中見過該產品或公司。

一項針對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所發佈之假新聞的,發現假如一個虛假消息以新聞標題的格式呈現在社交媒體或其他平台,而即使出現的次數只有一次,足以影響接收者對有關消息的信任程度。更甚者,即使有關消息受到公眾外界所質疑,甚至,讀者仍然選擇信以為真。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ource: EPA
馬修斯又表示,會增加訊息接收者信以為真的程度。這是由於重複出現會令人感受到一種集體認同的感覺,從而構成集體錯誤記憶的情況。這種現象稱為。但值得一提是,有科學研究證實,集體錯誤記憶可以;舉例,對指定食品或飲品的錯誤印象可間接鼓勵一個人避免進食等。

另外,亦能加強一個人對假新聞的信任程度。馬修斯表示,偏見是一個人在,被個人感受及世界觀所左右的程度。有些人可能會將記憶形容為一個保存文件的檔案庫,但事實上記憶有時是一個。記憶是基於一個人的信念而塑造的,所保存的是一個的故事敘述,而非呈現事實情況的一個精確記錄。
انسانی دماغ
انسانی دماغ Source: iStockphoto
這個選擇性接收訊息的情況,亦即個人傾向接收一些的訊息,並拒絕接收一些質疑其固有信念的資訊。這個情況,正是由於人體大腦習慣選擇相信一些其認為的訊息。但與此同時,大腦卻會同時記住一些其認為屬真實及虛假的訊息,因為一個人一般擁有推動力捍衛自己的信念、對對立意見作出反駁。

由此可見,人類大腦記憶功能的操作模式,意味完全制止假新聞傳播,是絕不可能的。但獨立個體可以作的,是,意識自己可能存在的個人偏見,以質疑的態度探究所接收訊息之真實性。馬修斯指出,要辨認出假新聞,可以問自己以下的三個問題:

  1. 訊息是屬於什麼內容?
    究竟有關訊息是新聞、個人觀點、幽默?明確辨認出訊息為什麼類型的內容,有助個人更完整地將訊息整合在記憶內。
  2. 訊息在哪裡發放?
    了解資訊所發放的渠道能正確地解讀內容並有效地存留在人體記憶中。
  3. 誰是受益者?
    反思訊息廣泛流傳可為誰人帶來益處,亦能有助接收訊息者整合所收到的資料作全面審視,並了解自己是否有以偏頗的態度思考。
Social Networks
Source: AAP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