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雪梨墨市塞車對策

Traffic congestion in Melbourne (AAP)

Source: AAP

格拉頓研究所最近一份關於道路擠塞的報告表示,雪梨及墨爾本的居民飽受道路擠塞問題困擾。當中,報告建議在收費方面著手解決問題。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格拉頓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本年三月至七月進行了一項調查,收集了三大城市(雪梨、墨爾本及布里斯本)的道路數據,分析了約350萬次的行車數據,得出了兩大城市的塞車報告,表示雪梨及墨爾本的居民飽受道路擠塞的困擾。

大城市的道路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城市發展已經很成熟的內城區,基本已無增加道路的可能性;因此很明顯,假如車輛數量繼續增加,必定帶來道路擠塞。格拉頓研究所的報告表示,假如雪梨及墨爾本的人口持續增長,交通全面堵塞便是遲早的事情。報告發現,兩個大城市出現嚴重堵塞的路段都是位於中心城區或周邊;而墨爾本市中心的情況比雪梨更為嚴重。以午夜的交通狀況作參照的話,繁忙時段駕車前往雪梨及墨爾本市中心要多花七成至八成的時間。

雪梨最擠塞的路段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由北部Balgowlah穿過Spit Bridge進城的路段,另一個則在南部Hurstville前往雪梨市中心的路段,在平日上班時間會出現至少15分鐘的延誤。至於墨爾本,塞車最嚴重的區域包括Heidelberg、Kew及Doncaster;而使用Eastern Freeway及Hoddle Street的駕車者在早上繁忙時段需要耗用多20分鐘抵達目的地。
正如早前一項針對全球100個國家之交通網絡的調查結果顯示,澳洲不僅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更是最喜歡駕車上班的國家;當中,雪梨及墨爾本均是嚴重依賴私家車的城市,而墨爾本比雪梨的「瘋狂」程度更為嚴重。根據2014年的數字,墨爾本雖比雪梨少40萬人,但駕車上班的人卻比雪梨多10萬。然而,除了這個共同因素外,兩地亦各自有嚴重堵車的原因。

雪梨的人口和經濟活躍區域密集度高,而且經濟活動集中帶從市區蔓延到機場一帶,範圍比澳洲其他大城市更大更廣,造成這些區域均容易出現道路擠塞。為了改變這個現象,新州政府已開始致力發展位於雪梨西區的巴拉馬打,讓其成為雪梨另一個經濟中心。但在墨爾本,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在一片比雪梨更小的中心商業區,導致每天有大量人口湧入。加上有三份之一在中心商業區上班的人均選擇駕車,令道路擠塞更為嚴重。

此外,墨爾本的公共交通網絡亦不受大眾歡迎。居民經常抱怨繁忙時間的列車服務過份擠擁,而且經常不準時。雖然墨爾本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有軌電車系統,公共交通的費用亦比雪梨便宜,但乘坐巴士及電車上班的人依然不多。在墨爾本,踏單車上班的人比乘搭巴士的人更為多,充份反映墨爾本人根本不信賴公共交通系統。反觀雪梨,有調查顯示,雪梨乘搭火車出門的人數正在上升。在鐵路可通達的地區,駕車上班的人比乘坐鐵路的人更少;但是在沒有鐵路連接的地區,情況則相反,例如在剛才提及的Spit Bridge附近一帶的Middle Harbour地區,導致當地道路嚴重擠塞。

為解決市區道路擠塞問題,報告認為修建新路並非適當的辦法,但則建議在道路收費中著手。雖然雪梨及墨爾本均有收費高速公路,但收費的用意只是為增加財政收入以彌補開支,而非根據道路情況調節交通流量。報告建議,仿效英國倫敦市的做法,對每輛進入市中心範圍內的車輛徵收塞車費;在新加坡,收費的計算辦法更為複雜,按照道路車流情況即時調整收費。此外,報告亦建議政府訂立新政策,鼓勵市民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包括減收公共交通的車資,同時亦要進一步增加市區的泊車費用。

聯邦政府估計,澳洲人口將在2050年上升至3,600萬,現有的交通設施與管理辦法不足以應付由人口增長帶來的交通問題。因此,改變是逼在眉睫,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好好利用交通費用的槓桿效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