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澳洲人精神健康?必先處理無家可歸問題

homeless

Source: Getty Images/Paul Bradbury

有學者認為,在新冠病毒疫情過後若要改善國民的精神健康,就應首先著手處理本地的無家可歸問題。


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原來政府在疫情爆發初期,以免疫情進一步惡化。

事實上,今次疫情亦充份暴露本地社會所存在的社會、經濟及醫療問題,而這些問題亦與無家可歸以及精神健康兩個問題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


要點:

  • 新冠病毒對社會、經濟及醫療等問題,與無家可歸及精神健康有著密切聯繫
  • 全國有三份之一無家可歸者患有精神病患
  • 部份精神病患可導致無家可歸,部份無家可歸情況亦可能構成精神健康問題
  • 多個組織建議本地政府迅速改善本地社會房屋制度
新冠病毒疫情觸發起澳洲社會、經濟及醫療保健等範疇都出現問題,而這三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了無家可歸的現象。

若一個人需要在街上流連浪蕩,或需要經常四處搬遷,根本就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情況就使無家可歸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繼而將病毒傳染予其他人。

事實上,政府在疫情爆發初期時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就採取迅速的行動、將無家可歸者暫時安置在酒店內。但有學者指出,政府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確保在疫情紓緩的時候,這些無家可歸者不會再次被迫流落街頭。

學者認為,正當社會關注大流行疫症對國民精神健康所構成的影響,關注無家可歸者的情況亦尤其重要,因為精神健康與無家可歸事實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One man, young homeless sitting on the street and begging.
Source: Getty Images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當局在酒店安置的無家可歸者普遍均是針對流落街頭的「露宿者」;

但事實上,亦不僅包括這批露宿者,舉例亦包括其他在不穩定或不合標準的居所居住的人士。據統計,在2018-19年度,全國曾經尋求無家可歸者特別支援服務,佔全國整體人口1.2%。

故此,政府推出的緊急臨時解決措施,實際上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小部分。
新南威爾士大學精神病學兼蒙納殊大學兼職教授卡爾(Vaughan J Carr)以及墨爾本大學榮休教授喬姆(Anthony Jorm),據統計全國至少有無家可歸者均患有精神病患。

而一些更為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出現幻覺、精神錯亂、情緒波動、抑鬱症、強烈焦慮等,均是

除此以外,家庭暴力亦是其中一個導致無家可歸的因素,同時亦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umps controversial domestic violence superannuation policy
How domestic violence happens to migrant women in Australia. Source: Getty Images/Kittisak Jirasittichai/EyeEm
但另一方面,由於貧窮、失業、情緒緊張、欠缺足夠糧食、遭受歧視、剝削、感到孤單、面對暴力、涉及罪案、濫用藥物等因素造成的無家可歸情況,亦可以是的原因之一。

而新冠病毒疫情亦暫時揭開這塊遮掩屏障,充份暴露國內的無家可歸問題,是一個相當廣泛而且難以解決的社會、經濟及健康問題。

學者強調,無家可歸不單影響這些經歷不穩定或不合適居住環境的弱勢社群,同時亦具有,包括生產力下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福祉、消耗精神健康治療服務及刑事司法系統資源等。
學者認為,儘管新冠病毒疫情是如何災難性,它亦帶來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當局改善澳洲長久以來都被忽視及嚴重惡劣的本地社會房屋制度。

社會房屋業協會(Community Housing Industry Association)最近提出,提出強而有力的經濟數據,要求全國各地斥資興建三萬個社會房屋單位並為現有房屋進行翻新工程。

同時,生產力委員會(Productivity Commission)又發表了一份,而亦就針對精神病患者的房屋政策提出多項建議。

兩者都提出,應增加投資額度,提供低成本、安全及優質的住宿選擇,並在必要時與適當的支援服務互相連繫。

認為,可負擔的社會房屋,加上政府提供的津貼款項(如養老金、Centrelink 福利金及傷殘津貼等),將是應對國內精神健康問題的重要解決元素。
Coronavirus
Source: SBS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