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內閣」有違民主原則?

VIRUS NATIONAL CABINET RNF

L-R foreground: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Phil Gaetjens,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Photo: Alex Ellinghausen Source: SYDNEY MORNING HERALD

澳洲在面對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成立了一個稱為「國家內閣」的跨政府論壇。究竟國家內閣是一個怎樣的制度?而此舉又是否違反民主?


要點:

  • 面對危機,國家內閣能迅速作出全國一致的策略
  • 雖稱為「內閣」,但不設集體負責制或保密原則
  • 國家內閣的決定,可受國會聽證或皇家委員會監察調查

 

危機,為民選的國家領袖帶來一個特殊的挑戰。他們需要在充滿著不確定的時刻,盡快作出關鍵的決定,迅速制定有效的方法化險為夷。

在一般情況下,民主制度通過問責制約束從政者或領導者的行為;但在面對危機的時候,公眾就期望執政者果斷地作出決定,帶領國家步出困境。

在近年民眾對政治家的情況下,在迅速作出決定及負上責任之間取得平衡,仍然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在澳洲,國家內閣則在危機出現的時候發揮領導的作用。國家內閣,由總理以及各州及領地的州長或首席廳長組成,原則上與澳洲政府理事會(COAG)相同。

雖然稱之為內閣,國家內閣實際上是一個跨政府論壇;一般內閣擁有的(如內閣集體負責制或保密原則)均不適用於國家內閣。
國家內閣結合了全國所有司法管轄區的首長,由他們代表各地人民進行商討談判,並執行國家內閣所作的最終決定。這種模式亦可稱為「行政聯邦制」(executive federalism)。

格里菲斯大學政策創新中心首席研究員表示,在面對危機之時,決策權力將自動上移,公眾期望領導者能共同尋找解決危機的方法,國家內閣正好以多種的方式滿足這些期望。

(一)及時性及風險管理。面對危機,有必要作出迅速的回應。國家內閣在一星期進行多次會議,當有問題出現便可盡快解決。

此外,在面對大流行疫症的時候,國家內閣亦得到(AHPPC;亦即聯邦以及各州及領地的首席衞生官)的從旁協助。

他們透過為國家內閣提供研究模型及數據,結合他們的專業技術及知識,妥善應對國家所面對的風險。國家內閣為一個匯集訊息及分享情報的機制,商討並落實協調措施,並統籌互相之間的司法權力。
Scott Morrison considers making National Cabinet permanent
Source: AAP
(二)清晰及統一連貫的決策。

在國家面對危機的時期,就應對計劃迅速達成共識並隨即落實執行實在是至關重要。國家內閣正好能達成這個目標。通過暫時將「慣常的政治爭拗」擱置,向國民展現他們團結及達成協議的盼望及決心。

話雖如此,有部份州份亦可,而背離團結統一的原則,率先進一步加強應對措施的力度。
(三)雙重民主。國家內閣有助調和國民需要對州及領地政府以及聯邦政府的雙重效忠。國民在面對危機時一般會期望各級政府採取連貫一致的策略,但同時亦不希望自己所屬的司法管轄區相較於其他地區處於一個較為不利的位置。

在一個國家內閣的制度中,較小的州份將能擁有與其他州份同等的代表地位;相反在國會內,他們的代表權與人口比例存在正比的關係。
Australia's Chief Medical Officer Brendan Murphy speaks to the media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t Parliament House in Canberra, Wednesday, March 18, 2020. (AAP Image/Lukas Coch) NO ARCHIVING
Source: AAP
那麼,國家內閣是否違反民主原則?

國家內閣等行政聯邦制的會議,反民主及難以進行問責,並將國會的作用邊緣化。

然而,事實上,這些論壇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國家內閣在承認各州及領地之間的差異及多元化的同時,希望透過談判及妥協達成一致的共識;但相反國會則只以小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通過議案。

雖然國會在面對疫情的同時暫時休會,但仍需要在往後就國家內閣所作出的決定進行立法。當危機一過,完整的民主制度將能重新啟動,就國家內閣的行動進行問責,成立皇家調查委員會及國會調查聽證會。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在室內場所,必須保持每人至少有4平方米的空間。

如懷疑感染新冠病毒,請致電家庭醫生求助,切勿直接前往醫院或診所。如有需要,請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

如遇呼吸困難或緊急醫療事故,請立即致電 000。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