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香港抗爭的冷漠

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推動中國人民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世界,這種態度巳經深入民心,自由不能當飯吃。中國模式的成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即是以個人權利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A #FredomHK" sign is held by an anti-extradition protester.

A #FredomHK" sign is held by an anti-extradition protester. Source: Getty Images AsiaPac

《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為甚麼許多中國人反對香港的抗議活動?」,提到即使受過美國名校教育,從外國媒體得知新聞的金融業從業員,這位在香港生活而沒有搬回內地打算精英,都認為「他們應該回家了」。

來自中國的香港居民Cecilia Zhang說:「我想得到香港最好的東西,但我不會參與那些毫無意義的本地事務,如果你的投資沒有回報,那還有甚麼意義呢?」

目前香港的抗爭是針對一項修訂草議的法案,容許香港將疑犯引渡到中國內地受審。

文章指,中國人反對香港人的抗爭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只看到北京的審查機構允許他們看到的新聞。

因為在中國,獨立的民意調查是不允許的,所以判斷公眾對香港的態度只能靠猜測。不過有好一部份人認為,抗爭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應努力重建香港。

這些人所持的觀點是自由不能當飯吃,他們早巳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用個人權利換取經濟增長。而香港人所享受的個人權利,不論在媒體、法庭,甚至上街挑戰政府,都只會導致混亂,讓人回到貧困和飢餓的時代,就像經濟起飛前的中國。

作者又說,就連精英階層都有人持這種態度,她引述北京一位科技高管人員稱:「大陸40年來只談經濟不談其他,所以基本上一切思考的假設都是人是經濟動物。」

此外,即使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作者說亦不難找到對香港活動持批評態度的人。

「一些人擔心,示威會導致鎮壓,就像1989年中國政府在天安門廣場所做那樣。還有人認為,抗議者所擔心的,其實是錯誤的事情。」

她說在20世紀80、90年代,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香港象徵中國的未來,他們模彷香港劇集的時尚,學習廣東話,唱粵語流行曲。

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許多中國人到凌晨沒睡,為了看回歸儀式,作者當時希望中國也能像香港一樣繁榮昌盛,滿懷希望。

不過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新興的超級大國,中國看待世界的態度起了變化。

「他們對香港的自由港和言論自由模式也越來越失去興趣。許多人開始相信,沒有中國大陸,香港不會如此富有。」

作者說世界直接去了北京,香港的摩天大樓相對於上海和深圳失色,香港藝人要去中國大陸發展學普通話,香港零售越來越依賴在奢侈品上揮金如土的內地客。

香港人在中國人的眼中再不像以前那麼富有,像在劇中看到住別墅、開房車、在高檔餐廳用膳,而大多數的香港人是住在陝小的公寓,比他們在北京和上海的公寓小得多。

作者亦談到中港矛盾,內地遊客受到不友好對待,香港人將房價上升歸咎於中國人,因中國富人找投資而購置昂貴的物業。還有香港人認為中國人無禮、沒文化、不守秩序,導致雙方對抗和怨恨。

「內地民眾看到的不是為了個人權利的鬥爭。他們看到的是忘恩負義的分裂分子。」

「他們相信共產黨最終會如願以償。」
                                          


分享
Published 3 July 2019 10:17am
Updated 3 July 2019 10:37am
By Ida Ch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