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宣佈新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致命的新型冠狀病毒重新命名為「COVID-19」,並呼籲全球將該病毒視為「頭號公敵」。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Source: AAP

繼兩週前剛宣佈將蔓延全球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定性為,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在當地星期三,於瑞士日內瓦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上,正式將該病毒命名「COVID-19」。

譚德塞表示,「CO」是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是代表疾病。
譚德塞認為將病毒定名,可避免污名化。他指,世衛決定將病毒重新命名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標籤某一地域、動物、個人或人群。同時,該名稱亦必須要可以發音,以及與病毒相關。

他強調,新名稱可以避免公眾不準確地使用帶有污名的稱呼,亦可提供用於將來任何冠狀病毒爆發的標準格式。

較早前,世衛曾將新病毒稱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而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週亦公告,將病毒簡稱「新冠肺炎」或英文為「NCP」。

根據2015年頒佈的準則,世衛建議避免將病毒,以最先爆發疫症的地方來命名,如伊波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恐怕無可避免地引起公眾聯想。

此外,亦建議避免使用「中東呼吸綜合症」或「西班牙流感」等統稱,恐怕為整個地區或種族造成污名。
世衛還指出,以動物來命名疾病會造成公眾混淆,如2009年H1N1病毒被稱為「豬流感」。即使病毒並非經豬假傳播,也對豬業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不建議以首次發現疾病的科學家命名,容易引起恐慌的字眼如「不明」或「致命」,也一併被禁止使用。

世衛衛生安全助理總幹事福田敬二亦稱:「雖然對某些人來說,似乎是一件瑣碎事,但對某些直接受影響的人來說,的確很重要……可能會對人民生活和生計造成嚴重後果」。
Passengers wearing protective masks at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in Beijing, China.
Passengers wearing protective masks at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in Beijing, China. Source: EPA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最早在中國城市武漢爆發,迄今全中國的確診病例已超過四萬二千宗,累計有1016人死亡。昨日新增2478人確診感染,雖然字是2月以來最低,但新增死亡人數則破單日新高。

而澳洲本地確診共有15宗確診個案,其中5人已康復出院,其餘病人目前情況良好。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12 February 2020 10:36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24pm
By Jennifer Mok, Jojo Le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