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生的陳雋然,6歲時隨著父母移民澳洲,在北悉尼的一個郊區長大。父母經營著一家小餐館,撫養一家四姐妹。在陳雋然的記憶裡,童年充滿了美食的樂趣和對音樂的耳濡目染。
“我的兩個姐姐在她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就玩音樂,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許多新鮮玩意兒。希望某一天也能像她們一樣”,陳雋然告訴SBS中文普通話節目。
九十年代的澳洲,雖然多元文化的概念已經是人們的日常談資,但是對於更廣泛定義的多元化還缺乏深入探討,這讓不少移民陷入了文化認同上的掙扎。陳雋然成長在一個傳統的華人家庭裡——在家看中文電影,吃飯用筷子,平時會上中文學校,甚至會陪父母去寺廟。然而,這些都是她不想讓人知道的一面。
Rainbow Chan= during her childhood. Source: Rainbow Chan
“我是在一個以西人為主的社區長大的。小時候,我不想暴露太多華人的特質。身為一名華人,在那個時候並不是什麼光鮮的事。” ,陳雋然回憶道。
“通過這樣的同化,我失去了和家人用母語交流的能力。”
雖然一心想要融入澳洲主流文化,在陳雋然成長的社區,當年對於華人的認識還停留在“炒飯和成龍”的刻板影響中。她說,雖然自己沒有在學校中經歷過霸凌,但是一些隨意的種族歧視的言論卻伴隨了她成長。
“其實這對人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人們常常當笑話就過去了,甚至沒有覺察。”
不願意被人貼標籤的陳雋然,從小勵志想要通過音樂改變他人對她的評價。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從小參加許多歌唱比賽和演出,上大學還專門研讀音樂和美術,專注於唱歌,創作和數字音樂。在那裡,她第一次接觸了實驗音樂,並從此著迷。
Rainbow Chan performing at NGV (supplied) Source: Predrag Cancar, courtesy of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如今,她將對於童年的回憶、歸屬感以及對於故土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她的作品美學裡。
出道不久的她,在悉尼已小有名氣。她的首張專輯《Spacings》被知名美國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冠以4星好評。單曲《Let Me》還獲得了2017年SMAC年度最佳歌曲獎。
“我想,很多移民二代都會在20歲出頭會有一種文化的甦醒。” ,陳雋然講述著。
“我發現許多其他的創作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關於在一個藝術真空中還不存在的創作,他們總會回到自己文化根基和獨特的生活經驗去尋找靈感。”
“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重新學習和身份探尋,現在對粵語表達自信多了。”除了創作流行音樂、涉足裝置藝術和表演外,陳雋然也是一名音樂老師,教育著音樂藝術的下一代。她認為藝術的語言能夠消除文化傳播中的誤解與偏見。
Rainbow Chan Source: Hyun Lee
“現在其實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代,因為整個社會體系和系統上在發生著變化。”
“不論是來自移民背景或是在跨文化中長大的群體,其實是有一個獨特的生存空間,他們能為跨文化交流而搭橋。”
READ MORE
悉尼華裔琵琶演奏家劉璐的“《月亮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