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澳洲大陸原本是沒有兔子的。牠從無到有、再到氾濫成災,以及人類的反擊措施和結果,整個過程堪稱生物科學的教科書典型範例。
野兔為何會氾濫?
兔子是在1788年跟隨第一艦隊,以食物的身份第一次踏足這片大陸。這些家兔被人們圈養,繁殖受到人類控制,因此即使到19世紀中葉,全國上下都有養兔場時,兔子也未在自然界失控。
然而,1857至1858年間,南澳Anlaby牧場負責人Alexander Buchanan為了狩獵而把大量家兔放養;1859年,英國移民Thomas Austin從歐洲引入一群野兔,在維州Winchelsea放養用作狩獵。
此外,他還是維州馴化學會(Acclimatisation Society of Victoria)的成員。這種學會在殖民時期非常流行,其宗旨是特意引入非本地物種,以促進異國他鄉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殖民者帶來「家的感覺」。
結果,野兔輕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和氣候,毫無顧忌地開枝散葉,目前估計數目已達兩億隻。
野兔為何能「稱霸」?
野兔能在澳洲落地生根,三大原因缺一不可:氣候溫和、食物充足、缺少天敵。
與歐洲有著嚴寒冬天相比,澳洲絕大部份地區一年四季都適合野兔繁衍,牠們一年可生四胎,每胎可生五崽。而這裡山林眾多、植被豐富,經人類開墾後的牧場、草叢就更對兔子的口味。
作為兔子天敵的大型肉食動物,在澳洲的種類並不多。袋獅早於人類文明開始前已經滅絕;被稱為「塔斯曼尼亞虎」的袋狼也在歐洲人殖民之前已在澳洲大陸上廣泛消失;只剩下澳洲野犬(dingo)可稱得上是天敵。
但兔子體型細小隱蔽,行動迅速,難以捕捉,令野犬的主要捕食對象還是澳洲本土動物如袋鼠、袋鼬,起不到自然界天敵的作用。
澳洲野犬是野兔在這片大陸唯一的天敵。 Source: Twitter / Lauren Farmer
野兔為何有害?
兔子作為穴居的草食動物,數目過多一方面會擠佔本地同類型動物的食物和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增加了本地動物被天敵捕食的風險——這兩個因素都對本地物種造成了極大打擊,從而改變澳洲的生態環境。
另外,兔子啃食植被、樹苗,造成本地植物數量減少,進而加劇水土流失的狀況。
而在人類的角度而言,除了生態環境改變造成的間接影響,兔子蠶食牧場飼草、農作物,直接導致畜牧業和種植業蒙受損失。數據顯示,在2013-14年度,野兔對澳洲經濟造成了1.13億元的損失。
無論是出於自然保護還是人類利益,澳洲政府都不能再對野兔置之不理了。
野兔難以「清零」?
澳洲人在過去一百多年,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機去對付野兔。
當局曾向社會募集解決野兔的良策,收到了1456份建議,並實施了其中一些比較合理的措施——毒殺、引進天敵雪貂、設置陷阱等。
這些方法均以失敗告終,「唯二」流傳至今仍在實施的措施是狩獵和搗毀兔子洞——但這也只能在人類活動的地區短期奏效。
政府一個較為有效的大規模措施是建築籬笆。昆州和西澳從19世紀末開始以籬笆保護未有野兔或已清除野兔的地區,這些籬笆至今仍在使用和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西澳有一條貫穿南北的鐵絲網「長城」,長1,833公里,是世界最長的籬笆。這條1950年完工的鐵絲網,阻擋野兔持續自東向西擴張,同時也成了一項壯舉及著名旅遊景點。
西澳Lake King附近一望無際的鐵絲網。 Credit: Wikipedia
由於該病毒對兔子致命,而且僅對兔子生效,終於成功令野兔數量暴減了逾九成。這也是人類歷史首次在整個大陸範圍對生物發起「病毒戰」。
不過,基於物競天擇的自然定律,總有少數野兔對粘液瘤病毒有免疫機制。科學家必須不斷改良、研發針對兔子的病毒,才能控制重新繁衍的數目。九十年代至今,另一種兔出血症病毒(RHDV)被廣泛使用和研究。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不禁好奇一問:我們為甚麼不用吃的方法來解決野兔?
首先,雖然家兔引入澳洲是作食用用途,但氾濫的野兔是用作狩獵,肉質和口感完全比不上,何況這裡還有更好吃的牛肉羊肉。其次,澳洲地廣人稀,人類再怎麼吃,也趕不上野兔繁衍的速度。
而到了現在,野兔被下了這麼多病毒,雖然對人體無害,但你還敢吃嗎?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