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南部水壩被毀 居民躲避洪水逃離家園

烏克蘭批評俄軍炸毀水壩,而俄方則反指是烏方的蓄意破壞行為。

A satellite image shows Nova Khakovka Dam in Kherson region, Ukraine

水壩建於 1956 年,位於第聶伯河上,是水力發電廠的一部分。 Source: Supplied / Maxar

據烏克蘭和俄羅斯軍隊在周二(6月6日)稱,位於烏克蘭南部俄羅斯控制區的一座蘇聯時代的水壩被炸毀,整個戰區洪水氾濫。洪水迫使村民逃離並引發雙方相互指責。

儘管烏軍去年重新奪回第聶伯河(Dnipro River)北岸領土,但俄羅斯自入侵初期就控制了這座水壩。長期以來,雙方一直指責對方密謀摧毀水壩。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破壞歸咎於「俄羅斯恐怖份子」。他在社交平台寫道:「卡霍夫卡(Kakhovka)水力發電站水壩被破壞,此舉向全世界證明,俄軍必須被驅逐出烏克蘭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俄羅斯人已經對大壩的結構進行內部引爆,大約有 80 處民居地點處於洪水氾濫區。」

不過,克里姆林宮指責烏克蘭,試圖轉移大眾對他們發動大規模反攻的注意力。

在社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影片顯示,卡霍夫卡水壩周遭發生了一系列強烈的爆炸。其他影片顯示,水從大壩的廢墟中洶湧而過,旁觀者表達出他們的震驚,甚至使用了不雅的語言。
由於對平民會構成危險,日內瓦公約明確禁止在戰爭中以水壩為目標。

而洪水正淹沒烏克蘭第聶伯河南段的街道、城鎮廣場和房屋,數百人從居住地撤離。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人遇難。白宮表示無法確定導致水壩被毀的原因,但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它可能造成「多人死亡」。

烏克蘭警方公佈一段影片,影片顯示一名警員將一名老婦帶到安全區,其他人則在水位上漲時撤離村莊中的狗。內政部長克雷緬科(Ihor Klymenko)指責俄羅斯砲擊人民撤離的地區,並說有兩名警察受傷。

在俄羅斯控制的第聶伯河岸邊,莫斯科任命的新卡霍夫卡(Nova Kakhovka)市長說,水位已經上升到 11 米。他沒有說水壩決堤前的水位有多高。
Abandoned trucks and cars partially submerged under floodwaters
被遺棄的車輛在阿列什基(Aleshki)的一條被洪水淹沒的道路旁,洪水氾濫是由於卡霍夫卡水力發電廠的一座水壩被破壞所導致。 Credit: TASS/Sipa USA
路透社通過電話聯繫到那裡的居民,他們表示有些人儘管被命令離開,但還是決定留下來。

一位名為Hlib的男子在描述與俄軍的相遇時說:「他們說準備好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開槍﹐如果你比允許的距離近一米,他們會立即開始大叫髒話。」

女性居民Yevheniya說,穿著高筒膠靴的俄羅斯士兵走在主要街道上,水位高至他們的膝蓋。 「如果你試圖去他們不允許的地方,他們會立即用機關槍對准你,每小時都有越來越多的水湧進來,水很骯髒。」

水壩高 30 米,長 3.2 公里,建於 1956 年,位於第聶伯河上,是卡霍夫卡水力發電廠的一部分。

它擁有一個 18 平方公里的水庫,還為 2014 年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和同樣在俄羅斯控制下的紮波羅熱 (Zaporizhzhia)核電站供水。
Man clad in army uniform holds object in left hand to the sky as flood waters envelop a building in the distance.
這段影片截圖顯示新卡霍夫卡的一個洪水氾濫區。 Credit: TASS/Sipa USA

蓄勢待發的反攻

水壩被毀威脅到戰區中心,導致新的人道主義災難,並改變了前線,烏克蘭正準備發動期待已久的反攻,將俄軍趕出其領土。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表示,他的部隊在前三天的戰鬥中阻撓了烏克蘭的進攻,這場戰鬥導致 3,700 多名烏軍士兵傷亡。

烏克蘭認為俄羅斯的聲明是謊言,但沒有提供襲擊的細節。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形容破壞水壩是「令人髮指的行為,再次證明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的殘酷性」。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聯合國沒有關於水壩如何被破壞的獨立訊息,並將其描述為俄羅斯入侵的「另一個破壞性後果」。

應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會開會討論水壩問題。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7 June 2023 12:00pm
Source: Reuter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