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新移民在抵澳後往往面對就業或學業挫折,抑鬱或焦慮等健康隱患。
- 有家庭醫生分享,藥物及輔導治療,可大大紓緩焦慮症病情。
- 華人或礙於傳統觀念,較易忽略情緒健康管理。
負笈澳洲攻讀大學、獲得專業學歷、畢業後一展所長、融入社會落地生根。以上描述,是不少國際學生或移民心目中的「澳洲夢」。然而,從香港移民到南澳阿德雷德的蕭志烽Hugo,融入澳洲的道路卻崎嶇得多。
Hugo於2004年來澳,並於2008年畢業於阿德雷德大學,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不過,為爭取一份和他學歷相關的工作,卻曾令他焦慮不已。
可以說,我是畢業即失業。南澳香港移民蕭志烽
Hugo 說:「從2008年起,我有足足四年無法找到和我專業相關的工作。」
蕭志烽在阿德雷德大學畢業後,足足四年無法找到和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Credit: supplied/ Hugo Siu
他無奈道:「澳洲的僱主卻往往優先聘請有本地工作經驗的求職者,我足足寄出過百封求職信,但卻連實習的機會也得不到。」
在經濟的壓力下,Hugo不得不轉職為的士司機,同時需於餐廳兼職散工,才能勉強經持生計。由於遲遲未能找到能一展抱負的工作,當時Hugo的情緒曾一度相當焦慮。
「我不抗拒的士或餐廳的工作,但最令我心碎的是一次次寄出求職信,卻一次次石沉大海。」
無可避免,思想會變得悲觀,我甚至試過懷疑、否定自己。當時我就不斷反覆質疑,自己到底是否特別不濟的一個。南澳香港移民蕭志烽
他又坦言:「想到家人辛辛苦苦提供學費多年,我就更加覺得自己難以面對父母的期望。」
Hugo在壓力最大的日子裡,這些疑問不斷縈繞在其腦中,揮之不去。他經歷過失眠、憂心、甚至試過有些日子,整天都沒有出門,也未有與人交談。
雖然當時有嚴重的情緒壓力,幸而Hugo尚未到抑鬱或焦慮症的程度。在那段徬徨尋工的日子,他的太太黃靜欣 Ching 一直陪伴著他,成為他傾訴的對象。
Hugo通過不斷努力嘗試、主動從事義工,拓寬社交圈子,在畢業四年後終於才如願找到一份會計的工作,得以開展其專業生涯。現在他亦回饋社群,在情緒健康方面協助在阿德雷德的新移民。
南澳澳亞基督教會舉辦針對新移民的活動。 Credit: supplied/ Joseph Chu
他指出,初來埗到的移民,經濟、就業和交友是影響他們情緒的最大壓力來源,「我們見過比Hugo不幸的例子,有些個案因融入社會的道路崎嶇,慢慢發展成抑鬱、甚至走上絕路。」
焦慮症日見普遍
全科醫生劉漢仁就從醫學角度分析,他指出,因焦慮症狀而求診的人士,佔其日常的門診病人達三成之多,而且在疫情之後,求診者更有上升的趨勢。
遭焦慮症狀困擾的人士往往並不了解自己的處境。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情況只短暫低潮,因而不願尋求幫助。劉漢仁醫生指出,在這方面,親友的關心和鼓勵,並及早求醫,對處理問題至關重要。
全科醫生劉漢仁指出,遭焦慮症狀困擾的人士,親友的關心和鼓勵,並及早求醫,對處理問題至關重要。 Credit: supplied
他又強調,華人可能由於傳統文化影響,對精神情緒健康或掉以輕心、或諱疾忌醫,往往反而會令病情迅速惡化。
藥物及輔導雙管齊下
劉漢仁建議,懷疑自己受焦慮問題困擾的人士可先向全科醫生求助,醫生會先透過問卷調查作初步診斷,並視乎個別情況處方藥物及轉介至心理專科或輔導機構,雙管齊下進行治療。
「醫生可能會處方提升血清素的藥物,以產生抗憂鬱功效。」
「轉介方面,精神專科屬於國民保健Medicare的保障範圍,每位求診者可得到最多十次的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的面診服務,支付的差額費用(gap fee)只為數十元。而另一治療途徑是通過輔導,部份費用可透過私人醫療保險獲得回扣。」
資深輔導員譚穎詩指出,輔導治療的計劃以人為本,以回應不同的情緒問題需求。 Credit: supplied
劉漢仁醫生指:「很多病人在經過藥物和輔導約六星期,情況即有明顯的好轉。」
政府應提供更多協助
回顧當日的經歷,Hugo和Ching就呼籲,政府應加強對國際學生及新移民的支援,從根本上協助他們免受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
蕭志烽 Hugo 在南澳徬徨尋工日子,幸好有太太黃靜欣 Ching一直陪伴。 Credit: supplied/ Hugo Siu
「例如政府可提供資源設立說少數族裔語言的熱線電話,而非只單純提供傳譯服務。這樣,移民在遇有疑難的時候可直接用自己的語言查詢,而不必倚靠民間自發的志願或宗教團體。」
Hugo也補充:「政府希望吸引外來移民,不能單純增加簽證配額,更要考慮以政策或實質支援,鼓勵僱主聘用他們。如能縮短新移民到埗後調適時間,他們就能盡早在其專業崗位上為澳洲作出貢獻。」
移民亦應相信自己的才能,多主動拓寬社交圈子,不斷嘗試,終會找到位置,成為澳洲大家庭的一員。南澳香港移民蕭志烽Hugo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