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中文考據】Sydney該譯「雪梨」還是「悉尼」?

近年移民澳洲的華人或許會疑惑:為何Sydney有人稱作「悉尼」,但又有人堅持說是「雪梨」。簡單一個城市譯名,牽涉兩百年的華人移民歷史、族群的語言文化,甚至政治的角力。SBS中文深入調查了這譯名背後的各個面向,嘗試梳理出「一城兩名」的歷史脈絡。

Sydney Opera House

Sydney Opera House at Circular Quay in Sydney. Source: AAP Image/Steven Saphore

要點:

  • 「雪梨」和「悉尼」的譯法早在1800年代已出現,但早前「雪梨」較為盛行。
  • 學者推斷,兩種譯法均是來自中國南方的口音,而「雪梨」有可能源於四邑話。
  • 澳洲不同的中文傳媒對使用哪種譯法,有它們自身的考慮。

清末早已兩譯並存

歷史語言學家林雍坣(Ely Finch)向SBS中文稱,根據其所研讀的澳洲早年中文紀錄,例如商舖印章、宮廟匾額及報紙書籍等,皆以「雪梨」為名,「看起來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雪梨』是本地華人最常用甚至唯一用的譯名。」

SBS中文翻查澳洲政府設立的圖書館資料庫發現,在1890年至1939年間澳洲各類報紙上,整整半世紀裡載有「悉尼」字眼的搜尋結果只有一項——1924年《民國報》的〈談叢:上海史略〉,提到上海人土音(口頭語)用「悉尼」一稱。

相反,載有「雪梨」字眼的搜尋結果多達,包括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Source: SBS Chinese
香港的舊報章情況也差不多。據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上載的1999年及以前的舊報紙中,載有「雪梨」的紀錄共有,較「悉尼」的多。

然而,香港報章更早出現「悉尼」一詞。最早於1854年2月的《遐邇貫珍》,印上了一句「亞士得利亞(即悉尼)」。26年後的1880年2月,《循環日報》才出現第一個「雪梨」字眼。該報近兩年後一個欄目〈雪梨近耗〉中,提到「雪梨原名悉尼」。

書籍中更早出現Sydney的譯名。1848年,清朝學者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已記有「悉尼」一詞。在1887年,鄺其照編集首本華人著作中英字典《華英字典集成》,記載了「雪梨金山大埠」。

梁啟超在1903年撰寫《新大陸遊記及其他》,提到「雪梨市者鳥修威之首府」,鳥修威即新州的舊稱。
1848年徐繼畬《瀛寰志略》
1848年徐繼畬《瀛寰志略》 Source: SBS Chinese
以上是一些可考據的歷史資料,但究竟「雪梨」和「悉尼」的真正源頭是甚麼,SBS中文訪問了澳洲和香港多名學者,但均無定論。

學者推斷:兩譯法皆自中國南方

有學者推斷,無論「雪梨」還是「悉尼」,皆是來自中國南方的譯音。

林雍坣解釋,清代官話分為「南話」及「北話」。「悉」字粵音屬入聲(),較能對應英文Sydney的第一個音節(音標sɪd),而入聲是「南話」獨有保留的音節,是在清朝中葉後以北京語為基礎的「北話」中所沒有。

他認為,「悉尼」[ɕiʔ4 ni:13] 跟英文原音相當接近,而名稱由英譯中,多選用既高且平的音節,,以對應英文重音。「悉」字切合此特性,故他相信是清朝有識之士有意按「南話」擬定。

「雪梨」方面,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必之表示,它明顯是譯自粵語,「早期到澳洲生活的人,以廣東省為主,故用最近自己發音的兩字來譯⋯⋯對比用普通話讀『雪梨』(xuělí),讀音跟英文原音差很多。」

「雪梨」源於四邑話?

那麼,「雪梨」是源於南方何處呢?

1850年代,澳洲發現大量金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華人來淘金,當中多為沿海的廣東人,尤其來自四邑。故此,有人認為譯作「雪梨」是因為它與四邑話相近。

墨爾本四邑關帝廟發言人Michael向SBS中文稱,曾有人查詢「雪梨」是否源於四邑話,他們雖然未有做歷史考究,但認為廣東白話較四邑話更接近英文原音。

會館裡會講台山話的彭嬸向SBS中文示範,「雪梨」讀音為[ɬu55 li22],當中「雪」讀音跟廣東話的分別較大。
林雍坣則另有看法。他稱,台山話只為四邑話之一,難以完全代表四邑話。據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等研發的搜查所得,8種四邑片中,「雪」字其中有5個聲母為[s],5個韻母為[it];至於「梨」字,有6種四邑片讀作[lei],而 [lei] 的舊讀音為[li]。

雖然四邑話子方言繁多,源頭難說,但憑藉讀音,林雍坣綜合推斷「雪梨」由某種四邑話而得,原音為[sit55 li22],或近似讀音。
Ely Finch 林雍坣
Ely Finch 林雍坣 Source: SBS Radio / Aaron
澳洲華人博物館中文顧問何敏儀(Man-Yee Leanfore)認為,當年以「雪梨」為譯名並非經過嚴謹的翻譯。她說,當時抵澳打工的中國南方人口,沒甚麼教育程度,生活只為謀生。

「純粹近粵音,沒規則可言。除了雪梨,New South Wales當時是『鳥修威』,Newtown叫作『鳥湯』,但後來跟從普通話,分別改叫為『新南威爾士州』和『新鎮』。音意兩譯混合,反而不及老華僑的準確典雅。」

在90年代移居雪梨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陳耀南也認為,論典雅,「雪梨」的譯法更勝一籌,以往更不時戲謔雪梨「又甜又爽」,悉尼「全部尼姑」。

他解釋,早年華人講粵語多,自然俗定俗成;但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後,70多年來人口急速發展,講普通話人口漸漸「人多勢眾」,「悉尼」漸變普遍。

中國和台灣使用哪譯名?

目前,中國官方對Sydney的稱呼是「悉尼」,包括其領事館的名稱。

一名中國駐澳洲使領館不願透露姓名的職員向SBS中文表示,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自1979年開館以來,名字一直沿用「悉尼」。

至於台灣,林雍坣說,當地至今仍沿用1949年前國民黨政府譯法,即「雪梨」。

在《百年回顧:中國國民黨駐澳洲總支部歷史文物𢑥編》中可見,早於1933年地圖上,中國國民政府以「雪梨」命名。直至今日,台灣駐雪梨的官方部門,仍然稱作「駐雪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專家:「悉尼」流行源於普通話人口增

何敏儀表示,1989年後澳洲官方始用「悉尼」譯法,原因之一是中國大陸移民人口變多,當中多為知識分子,提高了普通話人口的文化水平。

六七十年代,中國大陸對外仍然處於封閉狀態,定居澳洲的人不足2萬。直至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後,澳洲政府接收10萬名中國留學生及其家人,令華人人口結構轉變。

據澳洲統計局數據,在1996年,廣東話為澳洲第三大外語,有20.6萬人以它為母語,普通話第七,只有9.4萬。到了2016年,華裔人口120萬,母語為普通話的人口達59.6萬,廣東話只有28萬人。20年間普通話人口增加50萬,廣東話只增7.4萬。
何敏儀續道,澳洲官方使用「悉尼」為譯名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已加入不同世界組織,包括聯合國(1971年)和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尤其教科文組織(1972年)承認簡化字為其官方語言,故澳洲政府亦慢慢配合「官方」一譯。

在數十年前的政府文書和告示中,有不少「雪梨」的影子。例如現為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的雪梨唐人街圖書館,外牆仍釘上「雪梨市立圖書館唐人街分館」的銅牌。然而,雪梨市政府近年的新聞稿中,已改用「悉尼」的譯名。
Sydney City Library
雪梨市立圖書館唐人街分館。 Source: Yiu Wah Lin / SBS Chinese
雪梨市政府向SBS中文表示,採用哪種譯名是基於溝通對象,未有正面回應何者更常用,或有否統一叫法。

澳洲中文傳媒的選擇

愈來愈多華人受眾使用「悉尼」,澳洲中文傳媒有的隨之調整,例如《今日悉尼》等大型簡體中文新聞網站,也有傳媒堅持舊譯,其中包括SBS廣東話。

1993年正式加入SBS廣東話、其後擔任雪梨組長至2008年的李潤輝向SBS中文表示,因電台廣播對象為廣東話聽眾,而當時廣東話聽眾多用「雪梨」的譯法,故一直保留舊譯。不過,當其電台節目內容被轉述至報章上時,就會改用「悉尼」。

「例如當時我主持《英語口頭禪》,或是報道社團消息,有時會跟報館合作,將內容寫成文章刊登,就會轉用『悉尼』。因為閱讀對象未必只講廣東話,也要照顧講普通話讀者。」
廣東話人口能明白「悉尼」,但以普通話為母語,未必能理解「雪梨」。
現任組長曾小碧也說,該組40多年來皆選用「雪梨」一譯,是基於約定俗成的做法,故不會因香港社會現時使用不同的稱呼,或中國大陸說法而有所改變。不過,她也希望了解當下講廣東話的移民和聽眾的想法。

故此,SBS廣東話去年11月在Facebook專頁舉行民意調查,在3千2百多名投票者之中,約六成(1千9百人)認為應該用「雪梨」,另約一千人覺得「悉尼」更恰當。
澳洲發行量最高的中文報章之一《澳洲新報》,則數次更改譯法。其中一次由「雪梨」改譯「悉尼」,是在前總編輯黃成威擔任旗下週報主編時發生。

曾在香港《文匯報》工作、1991年出任《澳洲新報》總編輯的黃成威向SBS中文表示,改譯的原因之一,是80年代後普通話人口變多,很多讀者自來中國大陸;其次是他認為「悉尼」的發音更近英文原音。

他說,他自行決定改譯名後,報館內部並沒有甚麼爭議聲音,「我是根據自己看法而定。論音譯,悉尼跟英文原音更為貼近;而雪梨是水果名,容易引起混淆。」

他的繼任人、1996年接任總編緝的吳惠權表示,在他上任後又把譯名改回「雪梨」,原因之一是擔心「老華僑會抗拒,覺得悉尼好像『食泥』不好聽」。他又說,當時報館老闆不想讀者誤會報紙「偏左」而使用「悉尼」,故將譯名改回。
Wilson Ng
《澳洲新報》前總編輯吳惠權。 Source: Ricky
《澳洲新報》於2020年易手,編輯部再把譯名第二度改成「悉尼」。在該報擔任編輯20多年的華萊士表示,這純粹是因為遷就讀者,因為「無論是同事還是讀者,更多是講普通話的人⋯⋯純粹因為人多而改。」

李潤輝和吳惠權皆表示,採用「雪梨」或「悉尼」,沒有刻意開會討論,或涉及官方命令等過程。

另外也有一些中文傳媒堅持使用「雪梨」,例如澳洲另一份中文大報《星島日報》,直至2020年2月結業前,其報頭的地區名稱仍然寫上「雪梨」。

港人:這稱呼代表我的同代人

現居雪梨、任職中英翻譯工作的80後羅浩南(Nelson Lo)表示,自小受香港主流媒體影響,一直認知稱呼是「悉尼」。後來2007年抵澳就讀雪梨大學,至現在工作時翻譯所採用的,仍是「悉尼」。無論「雪梨」、「悉尼」,Nelson說沒有特別執著使用哪一個。
Nelson Lo is one of two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doing live interpreting of NSW COVID daily briefing for SBS Cantonese program
羅浩南是新州每日新冠疫情發佈會兩位廣東話同聲傳譯其中一位。 Source: Nelson Lo
1987年由香港移居至墨爾本的中文老師羅嘉勵(Kerry Law),則堅持用「雪梨」一稱:「因為已經習慣了,沒有理由為追隨時代而改變。我的用法,代表這年代來澳生活的人。」

「而且雪梨這稱呼更為悅耳。」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4 February 2022 1:50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2:54pm
By Beatrice Lee,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