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頓在無對手下當選之後,與新任副領袖利蘇珊(Sussan Ley)在坎培拉會見記者。他表示會帶領自由黨「忠於我們的價值觀」,並為「被遺忘的澳洲人」發聲。
達頓表示,將會提出強硬政策:「未來三年工黨治下,澳洲人將會非常艱難。他們已經開始打破諾言,並為改變政策進行鋪墊。」
他表示,當時認為陸克文的道歉是形式主義,無助解決原住民社區的實際問題,但後來意識到形式上的道歉對原住民也有重要意義。他表示願意就認可原住民顧問機構Voice to Parliament和工黨溝通。
READ MORE
【無對手!】達頓將任自由黨黨魁 利蘇珊為副手
利蘇珊則誓言會為鄉鎮地區的澳洲人以及婦女發聲。
她承認兩黨聯盟在大選中無法獲得女性選民支持:「我要向女性傳達的訊息是,我們在聆聽(你們的意見)。我們會聽見,我們會討論。我們決心要贏回你們的信任。」
敗選後辭任黨魁的前總理莫理遜(Scott Morrison)向達頓和利蘇珊表示祝賀。
莫理遜說:「他們非常有經驗,非常精通(國事)。他們對自由黨和國家都是非常堅定的。我相信他們會有傑出表現。我期待給予他們全力支持。」
READ MORE
達頓:中右翼立場不會改變 或將接替莫理遜領導自由黨
達頓何許人也?
達頓需要帶領自由黨走出70年來最大的一次大選慘敗。他在參選黨魁時曾表示希望澳洲人看到他性格的另一面,以擺脫其作為前內政部長和國防部長的強硬形象。
在廿年政治生涯中,他以保守派政治力量和對華鷹派而聞名,同時也是強硬的邊境和國家安全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但問題是,在自由黨被獨立候選人奪走多個議席後,達頓是否新領袖的合適人選?
強硬形象深入民心
有分析指,達頓將採取實用主義的領導方式。資深自由黨人Warren Entsch表示,達頓並非人們所說的「強硬的極右翼分子」。
達頓也說過,不想讓自由黨向左或向右發展,而是維持現狀,並再次成為「家庭、小企業和有抱負的工人」的支持者。
他在2018年挑戰黨魁失敗後表示會在鏡頭前多些微笑,並自嘲和很多人喜歡小酌一杯。此舉被視為其希望以柔和一面令人改觀。
但這能否成功改變選民對他的印象,仍是達頓面臨的挑戰。
他的形象也被對手塑造成麻木不仁、冷血的人。工黨財政部長查默斯(Jim Chalmers)上周表示,達頓升任領袖「表明他們(自由黨)完全沒從慘敗中吸取教訓」。
他說:「達頓具有莫理遜身上所有惹人討厭的特徵。我認為自由黨和國家黨將迎來一個分裂的時期。」
READ MORE
麥高文再批達頓為「極端主義者」 駐國會記者亦被狠評
內政外交言論保守
時任內政部長的達頓處理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公投,但他個人反對修改婚姻法。他任國防部長時,也禁止國防部再在國際不再恐同日舉辦主題茶話會。
氣候政策方面,達頓主張「現實」態度。他在2019年說:「過份的行動甚至影響經濟,並不符合國家利益。我認為教師有特殊的責任,教導孩子們的論點要是平衡的。世界不會(因氣候變化)毀滅。」
2015年,他在一次談及太平洋島國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時,未關閉咪高風便開玩笑說:「如果水將會浸到你家門,那(距離這一天到來的)時間長短其實沒意義。」他後來向「被這言論冒犯的人」道歉。擔任移民部長期間,達頓聲稱很多難民「連用自己的語言來計數和讀寫都不會,遑論英語」。他說增加難民名額不會受工黨和工會歡迎,因為「這些人會搶走澳洲人的工作」。
(Left to right) Scott Morrison, then prime minister Tony Abbott, and Peter Dutton at Parliament House in Canberra in 2015. Source: AAP / SAM MOOY
對華關係上,達頓也採取強硬立場,包括揚言會在台海出現戰爭時介入、批評中國在太平洋的「侵略行為」並指澳洲要「準備戰爭」。
達頓履歷
達頓在1970年出生,現年51歲,在布里斯本長大。
高中畢業後,他就讀警察學院並於1990年畢業擔任毒品和性犯罪部門警員。在此期間,他也與父親從事起屋和銷售的生意。
1999年,達頓因傷患離開警隊,在昆士蘭科技大學完成商業學士學位後,與父親創辦公司,主要業務為建造、翻新托兒設施等物業項目。他在2006年卸任公司董事。
他在2001年步入政壇,代表自由黨贏得了工黨手中的Dickson席位。2004年,他被提拔為何華德政府的前排議員。
2013年艾保德政府上台,達頓被任命為衛生和體育部長,翌年轉任移民和邊境保護部長。他在2017年擔任內政部長,在2021年調任國防部長——據說這是他夢寐以求的職位。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