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不經不覺的生活習慣八大轉變

新冠病毒最初出現時,人們以為疫情很快會結束;然而度過了三年,人們不少日常生活習慣都出現了改變。

A taxi journey, an automated pedestrian crossing and a glass of beer next to a QR code.

你有沒有發現一些社會現象在疫情後發生了改變呢? Source: Twitter

1. 不再坐的士前座

有些地方例如倫敦,並不鼓勵乘客坐在的士前座,甚至會鎖上前座車門。但澳洲人如果單獨坐的士,通常會坐在副駕駛座,因為人們喜歡一邊乘車一邊和司機談天說地。

不過,一場疫情改變了這習慣,社交距離措施令許多乘客開始選擇後座。這個習慣直到今天仍在維持下去。

2. 習慣二維碼點餐

疫情之前,佷多亞洲國家已經盛行使用二維碼(QR codes),但澳洲的商戶當時似乎仍未趕上高科技。但是現在,二維碼已隨處可見,一些餐廳甚至有自助點餐機。

雖然進入公共場所早已無須掃碼,但很多餐廳食肆仍然保留二維碼,讓食客瀏覽菜單和點餐。在酒吧,顧客可以安坐餐枱點啤酒,而不必親身去到吧台。
疫情期間,如果沒有消毒搓手液在身,人們在電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地方觸碰任何按鈕或扶手前都會三思。一些人會以紙巾或手肘代替。

很多地方的行人過路燈的按鈕,在封城期間用臨時遮蓋物覆蓋,但在解封後被拆下,而一些地方如雪梨巿中心則仍保留至今。
除了一般人見面時可能猶豫如何按照社交和文化習慣來跟對方打招呼外,疫情下的社交距離措施令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由於澳洲仍然持續出現新冠個案,一些人依然很在意如何跟人打招呼和交流。

人們普遍會先問對方:「我可以擁抱你嗎?」而且愈來愈多人接受不再握手,只說聲你好。

5. 避免出門 交通稀疏

駕車上班對很多住在首府城巿的人來說是個惡夢,但在家工作的興起,使交通流量仍未完全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新州運輸署的交通流量觀察數據顯示,行經Cahill Expressway高速公路跨過雪梨海港大橋的車流量仍未完全恢復。

2019年3月,平日的早上高峰時段約有7,000架次的汽車南行;2022年3月,多數時間只有5,000架次左右。

現在,下午高峰時段的北行車流量已接近正常水平,尤其是周一、周四和周五。今年的車流量和2019年相若,但在大部份的周二和周三均略低。
Traffic backed up on Sydney's Harbour Bridge
雪梨海港大橋的車流量仍未完全恢復疫情前水平。 Source: AAP

6. 普遍接受臨時爽約

後疫情時期的另一個新常態是,親友如出現傷風感冒症狀,聚會通常在最後時刻取消。

即使只是流鼻水或喉嚨痛,大家都會選擇留在家中,避免傳染他人。因為這是當局的健康建議,一般人都接受了他人的臨時「甩底」。
A tweet talking about cancelling plans being the norm in Melbourne
Source: Twitter

7. 繼續在家工作

疫情帶來的最大轉變是在家工作的興起。

僱主以為疫情結束後僱員會積極返回辦公室工作,但卻失望了,因為

很多人仍然繼續每周數天在家工作,,不大可能返回辧公室工作。

日常生活依靠上網——與摯愛親友在網上見面、參與直播瑜伽班,以及用手機應用程式訂購日用品,一一繼續下去。

8. 愈來愈多人接種流感疫苗

雖然很多僱主都鼓勵僱員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但打針的人不多。

但因為疫情而推廣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可能改變了人對此的認識和態度,因而

2019年疫情爆發初期,3月1日至12月7日共約750萬澳洲人接種了流感疫苗;2021年增加至900萬人。該年澳洲接種疫苗登記局推行了強制申報流感疫苗注射,可能也有關係。

據衛生部公佈,2022年共有1100萬人接種了流感疫苗。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 January 2023 1:27pm
By Charis Cha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