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著英國、奧地利、新西蘭和烏克蘭血統的Nick,在2015年和Karina結婚,育有兩女
- Nick曾出書介紹印尼和中國美食
- 這對雪梨夫婦希望藉慶祝農曆新年,讓女兒「知道自己是華裔」
他讀中學時和妻子在網上聊天時相識,他當時在學習印尼語。轉眼間他們已有兩名女兒,5歲的Zoe和1歲的Hazel。不過,Nick在認識妻子前已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在小時候尚未意識到何謂「中華文化」時,其父母已帶他參加雪梨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他還記得站在人群前排,用生菜去餵舞獅的情景。
Zoe (R) and Hazel Molodysky are exposed to som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s since very young age. Source: Supplied
大學期間,他修讀印尼研究和中文。他也很喜歡料理,因此撰寫了數本印尼食譜書籍,其中一本特別介紹受華人影響的印尼菜餚。
他說:「我覺得印尼人也不清楚有多少食物是從中國帶到當地,比如肉丸、豆腐和豉油。肉丸現在是印尼名菜,但其實是源於中國南方。」和丈夫毫無中國血統相比,Karina Santoso就很不同。雖然她生長於每日吃雜菜(cap cay)、芙蓉蟹(fu yung hai)等印尼中菜的家庭,但就覺得家人不屬於「totok Chinese」。這個詞是指在印尼仍遵守習俗的傳統華人家庭。
Food blogger, Nick Molodysky (R) and his wife, Karina Santoso. Source: SBS Indonesian
Karina覺得Nick比她更像華裔,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澳洲比在印尼能接觸到更多中華文化。
雪梨有更多言論自由,不像以前我在家鄉雅加達。這裡會擁抱(多元文化),印尼就比較難。
她覺得這也許與印尼歷史上對華人的負面情緒有關。在當局1966至1998年的「新秩序」統治期間,她父親被逼把名字從中文發音改得「聽起來比較印尼」。
她說:「這裡(澳洲)也有負面情緒,但總體還是正面的。這樣很好,有很多(農曆新年)慶祝活動。」Karina表示,會以簡單的做法來保留自己的中華文化,比如平時做中餐、生日有特別美食,以及在家中以中文稱呼。
A lunar lantern designed by Sydney-based Chinese artist Chrissy Lau back in 2012 depicting a tiger. 2022 is the year of water tiger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Source: AAP Image/City Of Sydney, Chris Southwood
她會用「cece」,即「姐姐」的諧音來稱呼大女兒。Nick笑言,小女兒不知道姐姐名字其實是Zoe。
儘管因為疫情,他們無法和在印尼的家人團聚,但夫婦二人也會遵守一些農曆新年習俗,比如向親人拜年、派利是(ang pao)。
那Nick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呢?
作為雪梨土生土長的混血兒,他坦言成長過程中感覺不到自己家中有何獨特的文化。
「我從小就沒有接觸甚麼獨特文化,因為我們有太多不同血統。而Karina的家庭,雖然她自己沒有意識到,但她有(表現出)很多的華人血統。我想把這傳承給我們的女兒,令她們成為擁有自己文化的人。」
她們要知道自己是華裔。
Nick下個月將重返校園,報讀傳統中醫課程,進一步學習他所鍾愛的中華文化。
與 SBS 一同共慶農曆新年。
READ MORE
【2022農曆新年】澳洲華人今年計劃如何過年?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