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新研究發現長新冠出現並非「無端端」

自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大家對於長新冠的了解並不多。至今為止的科學研究發現,長新冠可能是因為一個原因所致,或並「無端端」出現。

A white man in his 20s with a hand covering the left side of his face. He has brown hair and is wearing a black jumper.

長新冠包含多達 200 種不同的症狀,包括頭痛和疲勞。 Credit: Adrian Swancar/Unsplash

雖然大多數人能在感染新冠後康復,但一些人的症狀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當症狀持續超過12個星期時,這種情況被稱為長新冠。

長新冠症狀多達 200 種,為了確定針對這些症狀的循證治療,我們需要了解病因。

可能與長新冠有關的一個因素是,在最初感染後,病毒並沒有完全從體內清除。

從對其它病毒的研究中得知,病毒碎片可以在不同的組織中保留幾個月甚至幾年。導致新冠的病毒 SARS-CoV-2 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以下是迄今為止的科學研究結果。

潛伏在體內的其它病毒

皰疹病毒(如導致腺熱的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以一直處於「潛伏狀態」。這意味著病毒隱藏在細胞內,保持休眠狀態。

尤其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在全身受感染細胞中保持休眠狀態。即使它沒有活性,仍然可以導致免疫出現問題和炎症。

其它病毒,如寨卡病毒、麻疹病毒和伊波拉病毒,在初次感染後數月或數年,仍在受感染者的組織中被發現。這種病毒的持續存在會導致慢性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新冠還可以重新激活一直處於潛伏狀態的人類疱疹病毒。研究表明,這與長新冠患者的疲勞,以及思考及推理出現問題相關。

如何知道新冠病毒是否留在體內?

在感染後幾個月的組織和糞便樣本中,一些研究已經確定了存在冠狀病毒核糖核酸以及蛋白質。
這些研究包括多份驗屍報告,它們從感染後七個月內死亡的人的各種組織中發現了病毒核糖核酸和蛋白質。

檢測的部份包括:心臟、淋巴腺、眼睛、神經、大腦和肺部組織樣本,至少有一半被檢測到SARS-CoV-2 核糖核酸。

在存活下來的患者中,感染四個月後,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腸道組織中發現了病毒核糖核酸。這些病人感染了新冠,但無症狀;在四個月時,他們的核酸檢測為陰性。

202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感染後的第一周,大約一半的參與者的糞便中存在 SARS-CoV-2。

四個月時,參與者的呼吸道中未發現病毒,但12.7%的糞便樣本呈核糖核酸陽性,還有3.8%的糞便樣本在7個月時仍為核糖核酸陽性。

最初的研究並沒有總是表明長期檢測到SARS-CoV-2和長新冠之間有很緊密的關係。

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血液和腸道組織中存在SARS-CoV-2 核糖核酸會增加出現長新冠的可能性。

病毒清除的延遲對長新冠患者有何影響?

在身體不同部位,對SARS-CoV-2顆粒延遲清除,有可能會通過幾個潛在的過程引發疾病:

1. 炎症

病毒蛋白的持續免疫刺激會引起炎症,使我們的免疫系統疲勞,並隨時間推移改變我們免疫細胞的工作方式。

過往的研究表明,在最初患有輕度至中度疾病的長新冠患者中,免疫功能紊亂和炎症持續了長達8個月。

2. 激活其它休眠病毒

對持續存在的SARS-CoV-2的持續免疫反應可導致潛伏病毒被重新激活。

對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有反應的抗體在長新冠患者的體內增加,這表明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被重新激活,有可能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

其它潛伏的病毒,如人類內源性逆轉病毒,最近也被證明在感染後會被重新激活。這些病毒在新冠患者的血細胞和組織中被檢測到。

這些蛋白質有可能引髮長新冠的炎症過程。
3. 自身免疫會帶來甚麼?

這些自身抗體(由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錯誤地針對和攻擊我們自己身體的組織或器官)可能與宿主受體或蛋白質交叉反應,從而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要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新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和銀屑病)與SARS-CoV-2感染明顯相關,而自身免疫和長新冠之間有關聯是可信的。

這表明新冠不僅直接影響健康,還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的長期變化。

雖然上述研究提供了SARS-CoV-2病毒在人們初次感染後長期存在的初步證據,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令人信服的證據,來顯示揮之不去的病毒與長新冠之間的關聯。

此類研究應該包括對長新冠患者的血液和組織中的病毒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檢測。它還必須包括跟踪國際上大量人群的成熟的隊列研究。

對於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長新冠是否可以減少病毒抗原和改善症狀,一些研究正在進行,希望能做出評估,儘管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9 June 2023 4:39pm
By Stephen Kent, Chansavath Phetsouphanh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