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同國家共同慶祝農曆新年之際,其英文名稱應使用「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卻引起中國和南韓網民的爭議,一度掀起國際罵戰。
調查公司Bastion Insights早前發表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澳洲華人之中有55%認為「Chinese New Year」是更適合命名該節日的名稱,有37%受訪者對於近年政府及商業機構改稱「Lunar New Year」,感到失落或不快。
只有10%的華人會稱該節日為「Lunar New Year」,而叫「Spring Festival」(春節)的反而更多(15%)。同時有兩成人認為,「New Year」前面應該同時有「Chinese」和「Lunar」二字。
該調查在去年12月中旬進行,受訪者包括200名在網上填寫中文問卷的中國大陸移民,以及119名在墨爾本唐人街隨機訪問的有華裔血統的非中國大陸移民。
從Chinese到Lunar
報告作者、Bastion的跨文化研究部門總經理張麗婷(Isabel Zhang)向SBS中文表示,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名稱有著「複雜和帶感情色彩」的見解。
「無論是中國大陸移民還是其他地方的華裔,都有過半數即55%偏向『Chinese New Year』......有印尼的華裔說,從小家裡就是叫『Chinese New Year』。」
報告引述一名受訪者表示:「在中國傳統是叫春節。我記得澳洲以前一直是叫『Chinese New Year』,因此我覺得這名稱最適合。」
每年都有舉辦慶祝活動的雪梨市議會,在2018年仍使用「Chinese New Year」、「CNY」及中文的「中國農曆新年」作為活動標題,同時以「Celebrating the Lunar New Year」作為宣傳標語。
但市議會在當年年底宣佈,活動從翌年起更名為「Lunar Festival」,以「接納所有的社區和文化」,不再提及沿用多年的「Chinese New Year」或「中國農曆新年」。
張麗婷表示,大概是新冠疫情開始後,更多的政府代表在官方場合逐漸轉用「Lunar New Year」。
她相信這除了有包容其他亞裔社區的原因之外,也有「政治正確」的考慮。
這情況不僅發生在澳洲,也在其他西方國家,(比如)加拿大、美國......Chinese這個詞好像變得敏感。
她認為,因為全球的政治局勢,政府和商業機構開始避免提及中國,但她認為:「Chinese New Year不是China New Year,Chinese並不代表中國,而是一種文化、一個族裔」。
儘管逾半數華人自己會叫「Chinese New Year」,但論及政府和企業場合,該比例有所下降。認為仍應用「Chinese New Year」的中國大陸移民減少至50%,其他華裔減至38%。
涵義存在誤解
在英文和中文的語境,相同的詞彙有著非常不同的理解。在澳洲,政府和商業機構若同時使用中英文宣傳,一般是把「Lunar New Year」稱為「農曆新年」。
不過,中國出生、在馬來西亞長大的張麗婷相信這表達在學術上這並不嚴謹。她指出,「農曆」(或稱陰曆)所對應的英文詞彙為「Lunisolar」而非「Lunar」。
她以新馬華人慶祝Chinese New Year的例子強調,英文中的「Chinese New Year」應被理解為中國人及各國華人所過的農曆新年,而「Lunar New Year」則是南韓、越南等其他族裔所過的農曆新年。
因此,相關機構把「Chinese New Year」更名為「Lunar New Year」,並不是把同一個節日擴大,實際上是用另一個節日的名稱來套用在原本的節日上。
南韓、越南等地的農曆新年時間與中國一致,不少慶祝方式也非常相似。 Credit: Linh Pham/Getty Images
更名「缺乏諮詢」
張麗婷認為,政府機構「出發點是好,但並不真正了解農曆新年的涵義」,同樣華人社區本身也對兩個名稱的理解存在「根本問題」。
即使拋開名稱涵義差異不談,她指出更名過程也沒有充份諮詢華人社區。「他們沒有諮詢社區——真正慶祝這個節日的群體,沒有在決策過程中包含他們,直接就換了(名稱)。」
調查結果顯示,有37%的中國大陸移民和15%其他華裔,對更名感到不受尊重;分別有35%和7%認為自己不被更名後的「Lunar New Year」所包容。
曾任雪梨中國農曆新年慶典顧問的澳華論壇主席陳建青(Simon Chan),在當年雪梨市政府更名後曾向傳媒透露,當局所謂「諮詢」時其實已印好新的宣傳單,令其感覺如同「知會」。
他告訴SBS中文,當時他以雪梨歌劇院為例理據力爭:「Opera House也不僅上演歌劇,是否要改為Performance Art Centre?中國農曆新年慶典的名字已用了很久,人們都知道這個(品牌)。」
他雖覺得政府諮詢不足,但不反對改名。「澳洲是多元文化國家,我們和泰裔、韓裔一同分享這個慶祝的時間,也是好事。」
澳華論壇主席陳建青(Simon Chan)。 Credit: SBS Chinese/Gavin Gan
但兩個群體對「Lunar New Year」的態度就差異較大。有66%的華裔受訪者認為該名字更具包容性,但只有27%的中國大陸移民認同其更加包容。
市民許先生在SBS中文記者於雪梨唐人街進行街訪時表示,他認為更名問題不大:「『中國人的新年』似乎有局限性,畢竟這裡不僅有中國移民。政府要照顧不同民族的文化,我覺得可以接受。」
市民Miko表示,雖然自己會使用「Chinese New Year」,但明白其他國家和社區也會慶祝。
而非華裔居民Adam則認為,節日的重點在於人們聚在一起,愉快體驗不同文化,「『Lunar New Year』可能對於不同文化而言更具代表性。」
帶來負面影響?
有市民認為,不再使用「Chinese New Year」的叫法,令本地人無法將該節日直接與華人社區產生聯繫,可能會間接影響唐人街、華人商鋪的生意。
不過,曾任雪梨禧市商會主席的陳建青相信影響不大,因為無論華人還是本地人,都已形成在農曆新年期間到訪唐人街的習慣,而且亦不影響該商會延續以「Chinese New Year」為名舉行活動的做法。
在雪梨唐人街營商逾40年的香港移民程仕堅也認同,節日在主流社會已具「品牌效應」。「他們知道是華人的節日,會說『恭喜發財』,不懂看月曆又會來問我們幾時過年。」
曾在Market City街市開店的許先生亦表示,如果客源並非大陸遊客或介意「Lunar New Year」說法的人,更名對商業沒有負面影響。
社會研究員張麗婷(Isabel Zhang)。 Credit: Isabel Zhang
一方面,她認為政府和商業機構把其他族裔的農曆新年名稱,套用到華人農曆新年上,屬於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並不對等,『Chinese New Year』一開始只是本地人用於區別華人的新年和公曆新年的叫法。」
另一方面,她相信更名會削弱華人群體,特別是土生土長一輩的文化認同。「在上中學、大學的華裔,他們會說『Lunar New Year』,不說『Chinese New Year』。你問他們為甚麼,也回答不出所以然。」
這是一代代人的轉變。如果不把問題拿出來談,文化的傳承就會越來越淡。
調查報告建議,相關機構對節日進行稱呼時,應考慮所面向群體的不同背景和節日涵義的差異,並盡量降低因意見不一而引起的對廣大社區的多元文化包容性。
對於正式場合應如何稱呼過年,張麗婷建議使用「Chinese / Lunar New Year」來同時提及兩個節日,或者直接用「Happy New Year」並加上不同族裔文字的恭賀語。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