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擁抱世界各地的移民,每年有不少移民搬到澳洲,成為澳洲的新一份子。
遠離故土,但對故土的語言、文化、傳統等難以割捨,也正是這些紐帶,讓澳洲擁抱多元文化。
社區語言學校是寄託這種情懷和冀望的空間。
在澳洲,社區語言學校從最早於1859年建立,數量和學生人數不斷增長,然而高需求的背後暗流湧動,包括師資短缺。
在全澳社區語言學校中,據估計有10萬名學生和7000名老師。由於海外資質認可問題、語言和文化壁壘、生活壓力等等原因,許多移民老師未能繼續教學生涯。
專家學者認為這些人才未能充分使用是社會的一大損失。
學者:社區語言學校師資短缺源於對海外教師的依賴
周末,中文老師到中文學校授課,華人家庭將孩子送到中文學校是常見活動之一。
發展和挑戰往往並肩同行。澳洲公立學校的師資短缺一直為各界關注,而在社區語言學校,這一問題同樣尖銳。
在接受SBS普通話採訪時,雪梨大學教授、雪梨社區語言教育學院(Sydney Institute for Community Languages Education)負責人柯魯克申克(Ken Cruickshank)表示,師資短缺情況不僅在中文學校存在,在其它族裔社區同樣發生。
據新州教育部信息,每週課外時間有3000多名老師在新州社區語言學校授課;社區語言學校由政府撥款支持,但由家長和社區領導者運營。
柯魯克申克分析:「社區語言學校的師資短缺,因為經常依賴來自海外的教師。」
他提到,一些海外老師來澳之後,到社區語言學校教學通常屬臨時選擇,在華人社區或其他族裔社區都是如此。
有96%的中文教師是在海外出生的,她們會到社區語言學校教學,但是有的人當找到工作或有其它事情要做時,就會離開(語言學校)。
他指:「通常一些30多歲、40多歲的女性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她們到語言學校教書,但後來繼續深造或工作,就離開了。」
「年輕人他們有生活壓力,這關乎收入和工作,他們傾向於繼續前進。」
如柯魯克申克所介紹:「社區語言學校老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上課,每周2小時,當中很多是志願工作者。」
「他們很努力工作,希望語言學校繼續運作。一些人已經做了20、30年。」
在社區語言學校中,還有另一些老師50多歲、60多歲,有的已是祖父母,他們是志願教,喜歡教,並且一直在教。
但是,他們退休之後呢,當隊伍老齡化碰上社區高需求的時候呢?
柯魯克申克認為需要更好地制定繼任計劃,保持社區師資的可持續性。
「我無法理解為何這些技能被忽視了」
2021年8月,雪梨大學雪梨社區語言教育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The Skills in Question》,剖析了新州社區語言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的優勢和需求。
這份報告對新州社區語言學校逾30%的志願者老師在線調查,發現89%為女性;59.5%在澳居住超過10年(59.5%);絕大多數(87%)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總體而言79%希望在澳獲得執教認證,希臘語老師這一願望比例最高、為100%,印度語老師的比例為92.9%、阿拉伯語老師為89.1%和中文老師為87.4%。
這些社區語言教師來澳之前,絕大多數擁有高學歷、任教資質和經驗,對教學事業有抱負和熱情,來澳之後希望能夠繼續在教學領域前行,但“這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
相當大的比例(44.3%)原來就擁有教育資質,但是最終只有4%成功(重新)進入澳洲的教育行業。
柯魯克申克說:「在(社區語言)學校志願任教的近1000名中文老師當中,約有800人想在澳大利亞成為教師,但只有約20人做到了。」
「在這1000名教師中,有500多人在中國曾是教師,他們中大約有450人在中國獲得教師培訓。」
在他看來,在海外接受過教育培訓的教師未有充分發揮作用,的教师未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僅僅是在社區語言學校,而且是在教育系統裡——對社會和個人發展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失。
「即使是在財務上,他們也有多年的培訓和經驗。我無法理解為何這些技能被忽視了。國家能得到這些教師真是幸運之事。」
即使學生是(移民)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澳大利亞人,他們仍然想學習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他們的身份,這關於身份認同。
柯魯克申克表示:”我們發現,社區裡的中文學校非常致力於中文教育。“
如果這些海外移民老師能夠得到更好支持和發展,無論對社區學校或者本地學校來說,「都大有裨益。 」
而且當這些老師獲得本地執教資質,不僅可以教授語言,還可以在其它科目的教學上發揮所長。
他說:「我們現在需要為他們提供途徑。」
獲得澳洲本地資質認證,對社區語言老師的職業銜接而言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劉朱瑞貞說:「如我們學校里許多老師是在大學裡學習教育專業的」。
但並不是說會說中文就能來當中文老師,還是必須具備一定水平和經驗,比如要有管理學生的經驗和教學方法。
她提到,一些老師原在中國學習中文,但其教學資質在澳未獲得認可,因此也許要努力多年,才能獲得相應的教學資格。
如果沒有這類教學資格的話,「我們的學校不會聘請他們,」她說。
考慮從本地人才入手
面對種種實際的問題,柯魯克申克教授認為,解決社區語言學校師資短缺的問題還可從本地人才入手,這是未來的希望。
我們需要研究如何讓澳洲本地出生的學生(畢業後)到學校去教學。
「我們需要看的是,有這麼多孩子通過社區語言學校學習中文和其它語言,參加高考語言科目。為什麼我們不能考慮鼓勵他們去當老師?一些中學生和20多歲的大學生有很好的中文和其他語言能力。」
他對本地學生的跨語言和文化的能力抱有信心。
「我見過在澳洲出生的學生,他們的中文口語和寫作都很好,這取決於所接受的中文教育和動力。通常他們對文化也有很好的理解,因為在家庭文化薰陶下長大,很多學生的家長帶他們回中國。」他說。
他提到,許多本地學生「會在中國呆上一段時間,會以這種方式學習。如果他們有動力和興趣,對語言和文化也會非常了解。」
教學在我心中
那麼,如果語言、文化、資質和技能各方面都游刃有餘,留在社區語言學校是否仍是一些老師的職業選擇?社區語言學校通常在周末授課,教學很多時屬於志願工作。情懷與夢想、生存和發展都需要綜合考慮。
柯魯克申克認為很多人仍然會在社區語言學校教學,因為「他們的承諾……他們是為社會去做的。」
當我和教師交談時,他們告訴我‘教學在我心中’,這是真的,他提到,當有的老師後來進到學校工作時,甚至是全職工作時,往往還繼續在社區語言學校做志願工作。
┌他們可能沒有得到多少錢(報銷)。對他們來說,這也可能很困難,但他們堅持下去,因為他們意識到這項工作有多麼重要」他提到,「他們也會幫助其他教師,他們會幫助那些來教學的家長、提供良好的教學技能。我認為,如果社區語言學校能夠付給他們更多的錢,這是件好事。」
他認為,應給社區語言老師更多的回報(reimbursement),雖然老師主要是志願去教學,「我認為應該為志願者教師提供每小時至少30澳元的報銷」。
談到社區語言學校給老師提供的回報,柯魯克申克說:「許多學校給老師報銷費用,大約有20%的學校不給報銷,但在中文學校裡,有時教師會得到每小時10澳元到50澳元的報酬。」
「好的老師能夠適應」
「我們真的需要他們進入主流學校系統,因為我們師資短缺,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雙語和跨文化老師,」柯魯克申克表示。
「無論是中文老師還是其它語言學校的老師,他們是一筆財富。學校如果擁有這些老師將會很棒。」
鑑於海外教師進入教學系統面臨的障礙,柯魯克申克認為「好的老師能夠適應」,應為這些這些海外老師開闢多項途徑進行培訓,讓他們學好英語、掌握相關技能,進而在教學路上前行,這些培訓和課程已經在雪梨大學和西雪梨大學開展。
此前在接受SBS中文採訪時,新州立法會議員法羅(Scott Farlow)提到:「新州中文學校是一個關鍵部分,能夠確保人們保持他們的文化聯繫」。
新州教育部表示,新州社區語言學校項目有助於建立強大的社區,有助於在澳洲建立對不同文化的尊重。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